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陝西江西內蒙古山東吉林移民書畫商城環保縣域創投招商華商創新滾動
2013年09月16日15:06|來源:新京報|字號:
摘要:吳明益新作《復眼人》的開篇,便是敘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災難場景。這部多次獲獎、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准確的定義去概括。 |
吳明益 1971年出生於台北,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台灣自然寫作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散文集《迷蝶志》《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復眼人》。
新京報9月16日訊 從台北到宜蘭的高速公路,汽車在連綿的山區穿行,要經過一段長長的“雪山隧道”。
當年開鑿這條隧道的時候,遭遇了嚴重的工程困難與很多人的反對。作家黃春明誓言說,一輩子不要走這個隧道,如果他死在了台北,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從這個隧道運回宜蘭。不過,最終他還是因為怕耽誤一場演講過了這條隧道。如今,大家都要翻山越嶺,去到東部海岸,觀賞那裡壯闊的海洋、高聳的群山,及台灣最多樣的族群文化。因為中央山脈阻隔的關系,那裡曾是遙遠又難以抵達的美麗之地。
吳明益新作《復眼人》的開篇,便是敘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災難場景。這部多次獲獎、融環保與科幻於一體的小說,很難用一個准確的定義去概括。吳明益不認為自己寫的是環保題材的小說,他說台灣在上世紀90年代便拋棄了“環保”這個詞,因為它非常的人類中心主義。
8月底,在騰訊文化組織的台灣文化考察行中,記者在穿越了“雪山隧道”,飽覽了遼闊的東部海岸線后,與吳明益相約在台北的“紫藤廬”茶敘。我們的對話,便是從這段“雪山隧道”開始的。
靈感:“雪山隧道”
“雪山隧道”打通之前,台北人到宜蘭,走的是北宜公路。翻山越嶺,九道十八拐,沿途不斷地轉換風景,遠遠地能看到海灣。這條公路曾經是男女約會的好地方。黃春明在宜蘭辦了一個雜志,名字就叫《九彎十八拐》。
“雪山隧道”開通之后,宜蘭的人文與自然生態發生了改變。
“以前,台北到宜蘭,感覺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帶著某種浪漫的想象。如今,隻需經過一個隧道,與當年不斷地轉換風景,人們的情感和態度是不同的。所以,黃春明覺得,這個美好的東西被毀滅了。”
提及“雪山隧道”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吳明益說這是他小說創作的靈感之一。“這個山含有大台北地區的水脈,開了隧道之后水脈就流掉了,流掉之后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台灣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整個西半部越來越低,台風來的時候造成海水倒灌,之前是沒有那麼頻繁的。”
吳明益稱,宜蘭的田地現在被割成一塊一塊地賣給了台北人,蓋成了一棟棟的別墅,所以宜蘭現在有很多的“假農夫”,領著農民的保險費和務農津貼。台灣一直在講要提升糧食的自給率,現在自給率隻有10%左右,政府的目標是提升到30%。如果世界經濟發生動蕩的話,糧食是一個大問題。
未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想種地已經買不起地了。吳明益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一坪地在他任教的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旁邊,可能要7000到10000塊,可在二十年前時,3000多坪才5萬台幣,農夫可以種得起。現在一坪地1萬塊,農夫買了3000萬的地連自己都養活不了。
作為一個自然生態的觀察與寫作者,吳明益早早地在學校旁邊買了一塊土地,閑暇時耕種,完全不用農藥。“依靠自己種植吃菜的話會餓死,因為你都不下藥,你要對抗的東西很多,所以我更覺得這種體驗有意思。以前帶著相機到野外去,生物不是你的敵人很清楚,但如果你是農夫的話,很多生物是你的對手。”
二十來歲時,有閑的吳明益帶著相機在野外,跑遍台灣觀察各種蝴蝶,寫出了《蝶道》《迷蝶志》,還觀測溪流河岸的生態,寫出了《家離水邊這麼近》,成為台灣自然寫作的代表作家。
“比如蝴蝶要產卵在菜葉上?”想起他寫過《迷蝶志》,記者問道。
“對。你會有新的糾結出來,你會找到一個新的相處之道,這是我更年輕時寫那些作品沒有辦法體會到的。喊口號很容易,深入進去之后會發現各種問題,面對時心態更復雜。”吳明益回答。
靈感:“垃圾渦流”
觸動吳明益寫作《復眼人》的另外一個事件是“垃圾渦流”。
2005年,吳明益看到一則國際新聞,報道太平洋上有十個加州大的“垃圾渦流”在緩緩漂流,科學家還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法。那時候還沒有谷歌地圖,沒有衛星照片,吳明益覺得難以置信,太不真實了,但這件事一直擱在了他的心底。
在野外,在海邊,這些人類遺棄物聚集成島的形象,會時常涌現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漸漸地,吳明益想象這個島出現了一個少年,名叫阿特烈,《復眼人》小說有了雛形。后來,吳明益讀了一些人類學的作品,就想象讓南太平洋上的小島少年漂到台灣來,讓兩個文化產生一些對話。於是,這些“垃圾渦流”組成的島,在漂流中撞擊了台灣。
小說創作時,台灣還沒人關心“垃圾渦流”的問題,如今,媒體慢慢開始關注報道此事,一些年輕人也在參與“垃圾渦流”的國際計劃。在全世界,各國都在提出一些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
現實中的“垃圾渦流”,由於被海浪不斷地瓦解,不會形成島嶼,而且在洋流研究上,是不會撞擊到台灣的,吳明益是打算把“垃圾渦流”當做一個隱喻。“我覺得這在整個地球都是很荒謬、很古怪的事情。這很像台灣島上發生的環境問題,這個島就這麼小,任何環境問題摧毀的絕對不是一個小地方,整個島都要受影響。”
《復眼人》小說承載的東西,當然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環保問題,吳明益考慮更多的,是人類之間的相互依存,人文與自然的關系。
十來年前,吳明益寫過一個短篇同名小說,裡面引用了現實中的故事——據說俄羅斯人曾經打算把月球毀掉,因為科學家認為把月球毀掉之后地球會發生偏移,俄羅斯的土地就會變得適合種植,至於其他國家的死活,就不管了。
“未來真的有一個國家要這麼干了,那些關於月亮的神話,中國的,印第安人的,就沒有了。我們小時候指著月亮的時候,媽媽都說,月亮晚上會跑過來割你的耳朵,如果你指甲沒有剪干淨,晚上睡覺抓痒的話,隔天你會以為是真的,那時的心靈感受真是難以言喻,就好像大自然是活的一樣。”吳明益說,消失的不僅僅是月亮,而是整個文化體。
靈感:“復眼人”
復眼,是一種由不定數量的單眼組成的視覺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殼類等節肢動物的身上出現。
年幼時,吳明益喜歡到處觀看昆虫,並向老師提出很多奇怪問題:為什麼我們不是復眼呢?那樣的話,視覺能力好,捕捉能力又強。擁有“復眼”,是吳明益童年時的浪漫夢想。如果一個眼睛可以看到一個世界,那3000個復眼,就可以看到3000個世界?
長大后的吳明益明白,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視覺演化系統,於是童年時的夢想,便通過小說中的人物來承載。透過“復眼人”的眼睛,我們看見了成千上萬個世界,山的世界,海的世界,動物的世界,植物的世界……人類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再單一,不再局限。
對於台灣轟轟烈烈的各種環保運動,吳明益一直非常關心且有自己的思考。記者在街頭目睹了島內民眾正在上演的反核運動,吳明益稱,從人文的角度來看,被選為永久核廢料儲存場的地方,未來幾萬年等於死掉了,文化就消失了,核電會摧毀的是未來。另外,核電廠幾十年就會出一次問題,用人類演化的歷史來看,其實非常頻繁。人類演化幾萬年,幾十年就出一次事,這個比例是很高的。人類再演化一萬年,會出多少事?
“文學有一種力量就在這個地方,世界上發生了很多殘酷的戰爭,沒有科學家阻止過戰爭,但文學家的作品有時候真的發揮了某種力量讓人家向往和平,讓讀者希望戰爭不要再來。”吳明益覺得,自己最終寫的其實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依附關系,即使不談環境問題,它還是依舊存在。
(責編:林浩)
台灣,吳明益 復眼 演化系統 谷歌 新作 台灣作家 台灣自然 雪山隧道 復眼人 台灣文化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