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城市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台灣>> 正文

【海外版】文學是映照兩岸統合的鏡子

2014-10-22 09:58:58|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在上世紀80年代的大陸,曾掀起台灣文學閱讀熱潮。兩岸關系發展到今日,兩岸文學對彼此的了解在新的時空語境中有了怎樣的變化?近日,來自兩岸的4位學者講述了如何從更大的視角看待彼此。

  兩岸文學交流從未中斷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研究員朱雙一說,1979年以后,兩岸文學開始大規模交流。當時之所以會出現台灣文學熱,與兩岸交流的大趨勢背景是分不開的。1979年1月,大陸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兩岸關系漸趨緩和。台灣當時的文學仍是以現實主義文學為主軸,大陸人民想要了解台灣,通過台灣文學了解台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就成了不錯的途徑。

  “北京的國家圖書館保存有台灣現在都已經沒有的報紙,特別是光復初期這個時間段,比方說1946年台中的《和平日報》。還有,台灣編寫全台詩,不少學者也到大陸尋找清代台灣詩人的作品。兩岸的文學的確存在不同的風格,但是,其交叉關聯性從來都沒有中斷過。” 朱雙一說。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黎湘萍寫的《台灣的憂郁》一書,也在台灣出版。“文化的交流是跨界的。在某一個特定時間段,因為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文化的交流出現了斷裂。但是,即使在這個貌似斷裂的時間段裡,兩岸文學的聯體依然是不可分割的。像許地山,是大陸熟悉的作家,他寫的《春桃》,講述的是北京四合院中的生活,可他卻是台南人。” 黎湘萍說,即便是在日據時期,也有很多台灣文人志士往來於海峽兩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台灣文藝聯盟的作家在《中國文藝》上發表作品的也不在少數。

  台灣應換位思考本土化

  台灣東華大學華文所所長須文蔚說,台灣《創世紀》詩社今年整整60周年,創刊早期,可以說詩刊70%以上的作品都出自大陸作家之手。相較而言,反倒是年輕一代對於兩岸文學交流的態度比較退縮了。由於特殊的政治歷史因素,很多台灣的大學教師都不讀大陸文學作品,年青一代對於大陸當代文學很陌生。所以,東華大學成立了華文所,是想把兩岸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研究所成立之初,就邀請了大陸的學者,並要求學生研讀大陸作品,也會定期組織學生到大陸交流。台灣要換個思路來思考本土化,台灣文學能不能在華文文學中繼續閃光,要看我們夠不夠努力和包容。“文學的交流事實上是阻隔不斷的,以網絡文學來說,你會發現,大陸網絡作品的語言‘好台’,而台灣網絡作品的語言也很‘給力’!”須文蔚說。

  “我們以前都是偷偷看大陸左翼文學,像是魯迅、蕭紅的作品。1997年我到香港念書期間,接觸到很多大陸作家。我的感受是,文學的發展不僅要看自己,還要看對岸,兩岸的文學早已無法分割、無法避而不見。放在世界文學的視野中,兩岸文學始終是統一的,但各有千秋,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共同面對未來。”成功大學台文所所長鐘秀梅說。

(責編:龐晟)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文學交流 台灣文學 兩岸關系 光復初期 台灣詩人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香港“佔中”者繼續集結與警方對抗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罄竹難書 侵華日軍禁發罕見戰地照片首曝光

圖片故事:環球小姐訓練營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