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7 09:55:49|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桃米”小区的纸教堂是当地著名景观
桃米小区有23种蛙类,青蛙成了这里的吉祥物
台中“彩虹眷村”一景
“台湾社会安定,活力充沛,志工普遍,人民和善可亲,小区总体营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台湾原乡文化学会理事长李赫9月13日在北京的台胞社团论坛上说。“社区营建”或“小区营造”的概念,对大陆老百姓来说还有点陌生,台湾却已有20年的成熟经验。现在,这一经验被带到了大陆。
从废墟到生态景点
老旧的社区能否焕发新活力?乡村地头能不能吸引年轻人回归?老年人的生活怎样才能充实?这些都是社区营建的课题。
李赫介绍,台湾自上个世纪70年代经济开始起飞,经过二三十年后,经济发展灿然可观,但农村却开始出现人口流失、农地废耕及环境污染等衰败现象,城乡差距日益加大,人与土地情感疏离。台湾有识之士很快开始重视这一问题,1993年,台湾省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申学庸提出“小区总体营造”的施政方针。
所谓小区营造,通常是社区居民自发的行动,依托于社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做出适当规划,再加以建设。
南投县埔里镇的“桃米”小区是个经典例子。1999年台湾发生大地震,桃米几成废墟,重建完成后,当地人士有这样的思考——重建后若还是留不住年轻人,那么重建完成的桃米还是个废墟。于是当地人士邀请专业人士前来提供对策。经过调查,发现这个因经济不振而低度开发的桃米里竟是个生态宝库,台湾29种蛙类,这里就拥有23种;156种蜻蛉类,这里有65种;418种蝴蝶,这里有151种。桃米小区就以生态为核心进行改造。经过15年的努力,桃米成了一个生态村,结合了生态旅游、生态解说、民宿、餐饮、工艺等产业活动,成为台湾热门的生态景点,每个月还有超过3000人的国际观光客,为桃米创造了占当地人口1/4的就业机会,每年创造的产值超过新台币1亿元。
人与土地的感情连结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颇具传奇色彩的台中“彩虹眷村”,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荣民,因为晚景无聊,就用彩笔在眷村墙上涂鸦,这些涂鸦不仅色彩缤纷,童趣盎然,还传递了那一代人的历史记忆。经媒体报道,竟成旅游热门。还有高雄市的美浓镇,因为保留了完整的客家文化和良好生态,也变成知名景点。
台北市淡水附近的一处山村“蔡家村”,则以老年人照护为特色。由于青壮人口去城市就业,蔡家村成了暮气沉沉的老人村。蔡家村有座寺庙,新来的总干事发现这种状况,便由寺庙为老人免费准备三餐。一开始,老人不想被人说成“吃闲饭”,因此反应冷淡,后来改为每餐酌收新台币30元,老人们才“心安理得”地参与。老人们集体用餐,得以和其他老人互动,心胸也开阔了。寺庙更设立“松年大学”,开办各种才艺和语言课程,老人参与极为踊跃。
李赫说,申学庸当年所提的小区营造方针,分“人、文、地、景、产”五大面向。“人”就是居住于小区的居民,以人为本是小区营造的首要考虑;“文”就是文化,须考虑小区的文化特色;“地”就是地理环境;“景”就是风景特色;“产”就是产业。台湾的小区总体营造行动至今仍方兴未艾,产生的效益则有产业的,有文化的,有生态的,“但最有意义的是让小区居民产生了‘人与土地’的连结关系”。
台湾经验早已悄然过海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林孝信在论坛上分享了台湾社区大学的成功经验。社会大学通常由县市或乡镇政府委托文教机构等社会团体办理,招收成人学生,目的在于“解放知识”,促成民众终身学习。
1998年,台北市木栅出现了文山社区大学,这是台湾第一所社会大学。现在,台湾的各类社会大学已达近百所。社区大学是非营利性机构,学生没有入学限制,学一门课仅收取低廉的成本费用。课程五花八门,诸如物理军事学、生物博览,天文观测,植物、微生物与生活,新闻里的生物学,认识大脑——神经科学导论,还有摄影基础,电子商务等等,很广泛,也很有趣味性。社区大学的老师有的来自高校,有的则是民间艺人,一些民间手艺也由此得以流传。
林孝信说,“解放知识”是为了让个人得到发展,也是为了改造社会,打造公民型社会。社区大学在台湾民间颇受欢迎,其影响力和作用非常深远。
两岸交流日益热络,台湾一些社区营造的经验,实际上已经悄悄跨海。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在论坛上说,厦门有不少台商、台胞在工作之余担任社区主任助理、业主委员会主任等,把许多台湾经验带了过来。厦门的台湾长庚医院,也带来了志工文化,许多厦门本地的阿伯、阿姨们,也成了热心的志工。
衰败现象,台湾社会,小区居民,蔡家村,成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