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7 09:56:36|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梁实秋故居进门处和小客厅。
梁实秋先生一直想念门前这棵面包树。
蒋介石官邸掩映在树木花草之间。
那一个个昔日的庭院虽已人去屋空,但主人的生活气息仍在缠绕,那时的家居生活、社会面貌触手可及,对于后来者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现在,大陆游客已经成为台湾旅游业的最大客源,台湾名人故居也成为旅游市场的卖点。蒋介石、张学良、胡适、张大千、梁实秋、三毛等人的居住地都已整理出来对外开放,在延续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成为旅游资源。
张学良软禁处
台湾主管部门文化资产局严淑惠科长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台湾对包括不少名人故居在内的古迹和历史建筑,强调保护也注重活化再利用。如果只保护起来,而不能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被保护者便成为冰冷的标本,失去了融入人群的温度,也就失去了保护的实质意义。无论是保护和活化,都有《文化资产保存法》作为执行依据。据此,文化资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建筑持有人三方都有权利和义务,持有人可提出计划申请保护和活动的补助款,并承诺依计划执行。如违约,会被限期改善、追回补助款。个别不能尽到保护之责的,也会被强制或协商收回管理权。这个环节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有规范的程序,不仅令保护和再利用得以健康发展,也提升了社会对历史建筑的重视和再利用水平。以新竹县五峰乡清泉山里的张学良故居为例,张学良在此地被软禁时间最长,但原来住的房子已经被50年前的一场台风彻底摧毁。随着大陆游客的抵台,新竹县捕捉到“少帅”这个招牌的当代价值,开始挖掘张学良的“清泉岁月”,于2008年在原址的溪对岸建了一个“张学良故居”,吸引不少游客特别是大陆游客前去。但就在今年9月,又一座“张学良故居”揭牌剪彩,这个故居更接近历史真实,它就坐落在原址,不仅建筑及陈设都根据照片和当年宪兵、警察回忆原样呈现,连周边景物也恢复如初。这缘于2012年,张学良的故乡人辽宁省参访团特意进到山里访少帅故居,却得知并非原址原建,大感失望。原建追不回,但原址还聊可弥补,于是辽宁省出资2000万元新台币与新竹县成立了故居基金会,在原址再建故居。虽然张学良故居不属于“保存法”的古迹和历史建筑,但追求的也是还原历史、开掘现实价值。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是蒋介石夫妇在台湾的家,因位于台北士林而得名,蒋介石从1950年起一直在此居住到1975年去世。这座曾经戒备森严、曾经人去楼空的住宅如今对外开放,游客可以穿堂入室,走进蒋家客厅,欣赏墙上宋美龄的中国画作、一派中国风的雕花桌椅、颇有宫廷气派的屏风花瓶和蒋介石与孙儿下棋用的棋盘等家居物品。
室内要买票入内,只开放一楼,不能拍照;但室外庭园占地接近10公顷,也大有可观之处,而且可尽情留影。这里原本是日本人的“士林园艺所”,也可说是台北的第一座植物园,蒋氏夫妇入住后,按照宋美龄的审美和生活需求开辟为内花园和外花园,内花园仅与二层洋楼的住所隔着一大片草坪,在竹林和花丛间有小桥、流水、假山、凉亭,集纳中国园林之美。隔着一条相思树掩映的小路便是外花园,喷泉、凯歌堂(小教堂)、玫瑰花圃、兰花培育室等,呈现西式风光,展现女主人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
现在,士林官邸也被“活化”再利用,原来蒋家人作礼拜和受洗、成婚的凯歌堂,现在成了台北集体婚礼的举办地,台北每年的菊展、梅展和兰展也在官邸大花园举办,令昔日重门深锁的禁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故居
梁实秋从北平到台北的第一个家、也是在台湾仅存的家位于台北市云和街11号,窄巷内,那棵守候木屋的面包树是故居的招牌,人已流散,树犹葱茏。搬离此屋后,即使在远隔重洋的美国,梁先生也一直在想念着这棵树:“树下一卷诗/一壶酒/一条面包——啊!荒漠也就是天堂!”这是翻译了40本莎士比亚著作的大师给一棵树写的诗句,现在印在故居的纪念品上,连同面包树。
故居是一栋木门黑瓦的日式建筑,原为日据时代的日本教授所居,后来成为台湾师范大学的宿舍,前院后庭窄小,室内也仅有不到100平方米,进门左手一间10多平米的小客厅,迎面一间主卧室,右手边是梁实秋小女儿的卧室、厨房、餐厅、书房。房间都不宽敞,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当代一些豪宅的所谓书房画室,但梁先生在此继续翻译莎士比亚,并奠定了台湾英语和英国文学教学的基础。
记者到访的时候,整栋房子只有我一个访客,电视里循环播放着梁先生的生平介绍和这座老屋在人去屋空后的破败。好在因为住过梁实秋,它幸免于推平拆毁,于2003年被台北市政府指定为历史建筑,2010年耗资2700万元新台币修旧如旧,2012年对外开放,每周末都会有小型讲座在此举办。
除了梁实秋先生,钱穆、胡适、林语堂、张大千在台湾的故居都已对外开放,走进去,你会离这些远去的前辈们近了一点……
梁实秋故居,张学良故居,1950年,1975年,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