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太麻里原住民年祭(资料图片)
海外网11月6日电 台湾音乐创作人林少英日前在台湾“联合报”发表题为《逐渐消失在地平线的部落》的文章,他认为,台湾的部落曾因受灾而不得不迁村重建,很多昔日部落变成乡村木屋建筑,但地方独特的人文背景和文化情感不应被冲刷掉,民众应该发现台湾真正的美,把台湾的独特性传递给观光客。
全文摘编如下:
多年前回国,机缘下投入创作南投信义乡布农族“阿嬷编织的手”配乐,南横、玉山一带部落来来回回;后来,又因创作常奔波在苏花公路,东澳,南澳,花东外岛各角落…
当然,时空人文快速汇聚,加上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山区与平地在生活机能上接近许多。相对的,在不断开发中又遭逢大自然天灾的反扑,造成各部落的灾情惨重,山河变色;部落不得不迁移、转型,改变求生途径。近几年来,我印象深刻及感触最大的是,“八八水灾”后,无情风雨摧毁美丽的山水,部落不得不迁村、重建,居民几乎身无居所,心也无居所。
今日回到车城牡丹,屏东沿山公路,台东太麻里等,昔日部落有许多变成乡村木屋建筑,睹物思人,心境错综复杂,很为他们欣慰终于有落脚安身之处;但惆怅的是,如何用正面又真实的再次传达给外地观光客,台湾的山水,台湾的美是什么?
近几年全球因天灾受创地方很多,但不管是如何重建、修复,基本上地方独特的人文背景,文化情感的存在,是不容易被冲刷,也是需要被重视;起码不要用外来地名,来比喻、来歌颂台湾的地景、景点。
常听大家说,努力倡导人文观光,但却看到报导用“普罗旺斯”,形容这些“八八”重创后部落的美,令人纳闷,台湾的观光独特又在哪?
普罗旺斯的日出、夕照,一草一木和台湾有什么关系,媒介宣传上引用外来的地名,比喻这地方多美,是没有意义;如何在重创后重新“书写台湾山水”,应辅导部落或村落居民,用自己的形容词、文字来书写,尤其原住民部落族群,每个族群语言、风俗、艺术,几乎是全然不同的。如此的独特性,能吸引来台湾想深入人文观光的族群。
台湾地方不大,但移民、多元文化特色是文创观光的独特及优势,况且有不少爱乡人,在地文史工作者,懂得这土地的文人、诗人、艺术家、摄影工作者,借重他们来书写、描绘,选择适当的形容词。
如果再不重视,不要说外来观光客被误导,更不能怪自己年轻一代,也对草根文化似懂非懂,更谈不上什么叫“感受”。
夕照,日出大地之美,在天灾后改变再大,也没有大家对自己生长土地失去信心还大。台湾有大自然活生生的教材,无论受多大的伤,它仍是丰富多元的,值得自由行、背包族细细去品味、发掘,尤其小地名、街道、巷弄取的名字,不但有人文典故,也相当令人玩味。
可惜现在到玉山、清境、屏东山境,却是被强迫喂食一些形容它们美得有如“普罗旺斯”…,艺术最高境界—真、善、美,如果可以设定标准,有阶级,有模式,就会失去欣赏艺术本质及纯粹,又如何怪美学、美感教育难提升,人文观光四个字已渐渐失焦…
责编:李萌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