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岁的壮游

2015-11-16 13:50:36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海外网11月16日电 台湾《联合报》16日刊发了题为《十一岁的壮游》的文章,作者为自然生态作家刘克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登山旅途中巧遇一群小学生,并被这群小学生训练有素、彬彬有礼的行为所打动的故事。

文章摘编如下:

午夜一点,旁边侧躺着一位五年级的女孩。月光从山屋的窗口斜射进来,微微照亮她幼稚的脸庞。旁边的孩子们也一样窝在睡袋里,熟睡着。

15日从武陵登山口出发,他们在老师带队下,整装上山。我们行程相近,因而一路伴随。抵达七卡山庄时,屋内已暗黑,学生们鱼贯进入,迅速铺好床位,几无任何声响。

这一山行养成,让我大吃一惊,彷佛走进了日本的登山小屋。在台湾的高山环境,一般登山客走进后,往往兴奋的大声喧哗,俨然如自己住家,完全不顾其他人也在室内。

孩子们显然受过严格的登山训练,知道这是公共场合,必须尊重他人。在暗黑中,他们熟练地解开背包,处理自己的事情。一切安排就绪,完全不需要任何大人帮忙。老师只像教育班长那样小心叮咛,提醒不要干扰到其他登山客。

为了减轻负重,我们租了睡袋,孩子们连睡袋都是自己携带上山。除了食物雇请山青帮忙,每个人还得背负自己的用品。在登山前,老师业已教导许多雪山的知识。包括高山生态地形、地图与指北针运用等等。当然,也包括走路技巧、跑步训练,以及意志力的培养。

老师们毫不放松任何一点的教育机会,连到了山庄,都还在上课,而非玩耍。当我们在山庄休闲时,孩子们还有作业。用餐时,一位老师意外认出我,央请我晚上跟孩子分享故事,作为登山礼物。我也慨然应允,讲了雪山黑森林的睡鼠传说。在高山的旅途,能够跟一群乐于学习的孩子分享山林知识,真是自己的福气。

隔天一早出发前,他们各自整装,携出山屋外整齐地排列。接着,在山庄前面由带领的老师进行肃穆的登山仪式。感谢大山的包容,让自己有机会亲近,感谢父母的支持,可以前来攀登。同时期望,能在山神的保佑下,平安的完成登山活动。

紧接着,出发了。我们一路跟随,直到369山庄,继续睡在大通铺。这回几个孩子被安排睡在我的旁边,他们仍跟昨晚一样,自己打理,完全不需要大人帮忙。

五年级的刘芹婷,看到我已躺下,整理行李时,不敢把灯打开,轻声地折迭装备。我注意到了,请她不用介意。但她很礼貌地跟我说,这样可以完成,真的不需要。然后,安静地钻入背窝。

两点时,她和其他同学都醒来了,快速地整理床位,取出昨晚已就定位的攻顶背包。一时找不到手帕,我帮忙照亮,她再次道谢。一个小时前,一支大人队伍,在山庄前亢奋的高喊加油后,热烈的出发。暗夜下,他们沉默的用餐后,安静离开。

一路摸黑,穿过黑森林,清晨抵达了圈谷。冬初清早异常酷寒,瘦小的孩子们特别辛苦,后来躲在圈谷的杜鹃花丛下避寒,暂时落后给我们,但最后还是在老师的鼓舞下,攻上主峰。

他们来自新竹香山大湖“国立”小学,一所城市边缘的学校,参与的十五六位孩子,大抵是高年级同学。学校已办理三年的雪山行旅,邀请有自然信念又娴熟登山的老师,长期到学校教学。此回山行,也有不少位家长伴随,但和我一样,默默在旁观看。大湖是小校,能以登山为主题,委实不易。这一野外的集体壮游,团队合作的见学,却更容易让孩童深刻体验。

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我看到野外修学的斐然成果。他们只是在做好自己,但我很清楚,某一新的登山文化正在孕育。谢谢这些孩子的行旅,让我见识此一自然教育的美好远景。

责编: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