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11月18日电 电影《深夜食堂》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小餐馆的故事,这里的菜单只有猪肉酱汤套餐一种,但是老板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利用现有食材做出各种料理,老板通过与客人交谈,讲述着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这部电影无疑打动了很多人。台湾《联合报》18日刊发台北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副教授李清志的文章,借这部电影来分析一些台湾人喜欢做深夜料理的深层次原因。
文章摘编如下:
好友杨子慧出版了一本关于深夜料理的书《深夜的私尝时光》,让我这个原本对美食品味鲁钝的人,开始思考美食与味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事实上,我这种对于美食与味觉的无感,源于过去穷困只求温饱的传统背景,同时也是基于一种认为耽溺美食是罪恶的观念。
其实美食从来就不只是美食,美食也不应该是一种罪恶;美食其实是一种心灵的疗愈与纾压。深夜时刻,是一天当中疲惫与压力累积到最沉重的时刻,这个时候总是希望有一碗热汤,或是几样可以搭配啤酒的小菜,并不是真正因为饥肠辘辘,而是借着这些食物,疲乏的心灵可以得着抚慰。
电影《深夜食堂》里那些食客们,在夜晚来到简陋的食堂,并不是真要吃饱喝足,而是觉得在冷酷无情的社会中打滚,身心俱疲的状态下,这样一个温暖的食堂,简单温馨的食物,的确可以抚慰饱受伤害的心灵。在这里,深夜食堂成了心理协谈中心,心理医师就是那位厨师,他烹煮“心灵的食物”(soul food),直通食客心灵深处。这些深夜料理有如某种心理处方,让人卸下武装,暴露自己的软弱,任由美食料理来疗愈你的内心。
深夜料理也像是一种日常的仪式,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解除日常的沉重盔甲,让人回到轻松无虑的状态,然后才可以让脑袋缓慢运转,进入准备休眠的状态。
不过每每在脸书上,看见一些单身女性们,深夜躲在家里烘焙蛋糕,或是熬煮高深的汤品,做出诱人的食物点心,然后拍照PO在网络上与人分享,我就心生疑问!这到底是什么女生心机?三更半夜PO这些美食料理照片到底是要逼死谁啊?
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对许多女生而言,烹调料理并非为了炫耀或取悦他人(发一些去豪华餐厅用餐照片或美食猎奇照片,都比自己煮菜来得容易);事实上,专心而孤独的料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自我疗愈。
当生活中出现困境难处,或是工作感情上充满压力与挫折,回到家中专心做菜,成为她们自己纾解压力,疗愈伤痛的最佳药方。
我才意识到口舌味蕾联结的不是肠胃,而是联结内在的心灵与遥远的记忆。我必须承认,我嫉妒台南人的美食环境,他们可以花不多的钱,吃到最新鲜最精致的食材料理。对他们而言,所谓的美食料理,就只是生活中的寻常;对台南人而言,美食料理是唾手可得的,也是最自然不过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他们对于美食料理有一种古都特有的优越感,让我们这些从小美食经验贫乏的人,经常感到自卑与惭愧。
身为台南女子,作者杨子慧味蕾的开发与修炼极早,她从小就被父亲带着到处游走,尝尽古都各式精彩小吃;那些庙口与巷弄间的民间小吃,成为她对食材美味的认知与记忆,也在潜意识中引导她进入美食的世界里。这些美食经验揉和了她的家乡记忆与亲情联结,每一次都召唤着她回到那最温馨美好的古都梦境之中。
在深夜料理过程里,女孩回到了童年的温暖记忆,回到了台南的亲情褓抱;借着短暂专注的几十分钟,内心的不愉快与重担压力,似乎得到纾解与疗愈。
原来所谓的深夜暖心料理,其实是有其必要性的。
责编:郝伟凡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