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习马会台前幕后:由10月“张夏会”初步沟通

2015-11-20 08:09:52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
字号:

《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11月16日封面

  《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11月16日封面

  跨越66年的“先生”会面

  “习马会”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把“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进行再确认。有了这个再确认,将极大地增加互信,对于双方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是十分有利的,如台湾参加亚投行、两岸间的货贸协议继续向前推进,以及台湾务实参与国际组织等。

  “抱歉,能不能不要举起手机”“谁会日语,跟前面的日本人说下,让他们把架高的机器降一点”。2015年11月7日下午,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见大厅,“新闻战”在媒体区提前打响,能容纳500人的地方挤得满满当当,秩序一度稍显混乱,主办方人士也不得不出面协调。

  媒体区架起的一排摄像机的对面,是会见大厅的前方中央。没有任何字样标识的巨幅黄色背景墙下,摆放了一排由棕榈树和兰花组成的植物景观。《中国新闻周刊》在现场了解到,选用黄色背景是应大陆方面的要求,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黄河,黄色背景契合两岸同根的主题,而棕榈树、兰花则分别寓意和平、美好。

  下午2时59分,媒体区记者的讨论和争议声突然被响成一片的快门声替代。比预定的3时整提前了一分钟,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分别从右侧和左侧走出,面对面走向对方,将至黄色背景墙中央时,他们彼此伸出右手,握在一起。随后两人同时侧身,转向媒体区,并应媒体记者的呼声,朝不同的方向调整,但两人握在一起的手并未松开,并默契地笑而不语。

  自1949年以来,这是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这一次跨越了66年的历史性握手,一直持续了81秒。

  另一个受关注的默契点是在两人所系的领带上,习近平系的是红色领带,马英九则是蓝色领带。在两岸关系的每一次历史性会面中,这样的默契一直保持。1993年同样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以及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来访的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时,“两会”负责人和两党领导人的领带都是“红蓝配”。

  “作为两岸新闻报道的老记者,我曾经期待很久,也曾经不再期待。所以今天既意外,更惊喜和兴奋。”曾在22年前报道“汪辜会谈”的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执行副总经理杨盛昱,在此番于新加坡再度见证两岸关系重大突破后颇为激动。

  听到有现场记者喊“挥挥手”,习近平、马英九对视后轻微点头,随后松开握着的手,向媒体区挥手。这个过程中,马英九还解开了西装纽扣。他本人后来在记者会上解释说,是因为西装比较紧,解开纽扣挥手更轻松。

  持续了约20秒的挥手后,习近平、马英九并肩前行,进入举行正式会面的金塔厅。

  在会见大厅里向媒体开放的两岸领导人的这场见面,虽然全程不过约3分钟,但两岸关系的历史,已注定在这短短一瞬后掀开新的一页。

  重要节点作出的正确选择

  11月7日中午12点刚过,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见大厅的门口已排起了长队,数百位记者等候在安检口,焦急地向同行和值守的警察询问:几点可以放人进去。

  接近下午一点半,记者终于可以被允许通过安检口进入。各路摄影摄像记者在进去后的第一件事,是冲着各个地方拍照,包括地毯、吊灯、植物景观,一个角落一个细节都不想放过。

  在香格里拉酒店的大门口,一些记者也掏出手机、相机拍照留念,即便其中的很多老记者因为报道过多次香格里拉对话会议已对这里很熟悉。“快拍,今天不一样。”有人边拍边说。

  对于这次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见,媒体人自然深知其意义的非同寻常。另一方面,这次会议对于前来新加坡报道的包括来自两岸以及会议所在地新加坡在内的所有记者来说,也都是一个重大的突发事件。这种在消息传开前一点蛛丝马迹没有捕捉到的情形,在嗅觉敏锐的记者圈,并不多见。很多相熟的记者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提前得到消息了吗”,而得到的回答几乎无一例外:没有。

  这个时候,再回想此前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和台湾陆委会主委夏立言10月14日在广州的会面,记者们才觉得意味深长。会面的当天,新华社刊发的一篇文章登上了国台办官网的首页,标题为:“‘张夏会’广州登场 张志军冀双方在重要节点作正确选择。”

  11月4日,在宣布两岸领导人将在新加坡会面的消息时,张志军透露,他在和夏立言在广州会面时,曾谈及两岸领导人会面的话题,并就此进行了初步沟通。此后,双方经过密切协商,就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达成一致。

  广州的“张夏会”并非是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这两个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间首次谈论两岸领导人会面的话题。张志军还进一步透露,自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在2014年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后,双方一直就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持沟通,努力促进两岸各领域各层次人员的交流互动,期间曾提到两岸领导人会面问题。

  “双方共同回顾了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程,一致认为,两岸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增进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国际社会的欢迎。”广州“张夏会”后的这份“积极共识”,肯定了马英九成为台湾方面领导人后两岸关系的发展。

  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展开“破冰之旅”到访大陆,并在北京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面,双方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间的首次会谈。这一次创举后,两岸党际之间的交往日渐热络和频繁,而外界对于两岸关系下一个重大突破点的关注便落在两岸领导人的会面上。

  马英九2008年5月成为台湾方面领导人后,两岸双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丰硕成果,在给民众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同时,台海局势也保持和平稳定。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4年,大陆对台湾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从1033.4亿美元、258.8亿美元和1292.1亿美元,增加至1520.3亿美元、462.8亿美元和1983.1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6.65%、10.17%和7.40%。而随着台湾方面开放大陆旅客赴台旅游,两岸旅游业的合作在近几年得到蓬勃发展快速推进。2014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达到941.1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离“一千万时代”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新闻周刊》从一位不便具名的权威人士处获悉,两岸关系发展积极,两岸间开始就个别官方层面的交往和两岸领导人的会面进行接触,但囿于一些细节问题,没能取得突破。

  其实,往历史更久远处回溯,早在23年前,大陆方面在推动“汪辜会谈”时,就把举行两岸领导人会谈的目标列为下一日程。“对会面时双方的身份和名义,也已有了腹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前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考虑到双方的政治分歧,大陆方面对当时的大陆领导人和当时的台湾方面领导人的称呼,都用了“先生”的字眼,和这次“习马会”用的字眼是一致的。

  第三方场所的两岸领导人会面

  直到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在2014年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后,两岸就领导人会面的沟通才有了更直接的渠道。

  而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的建立,也被认为是得益于习近平的大力推动。并且,和此次在新加坡的“习马会”一样,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的首次见面,也让媒体遭遇了一次“大跌眼镜的意外”。

  2013年10月的印尼巴厘岛APE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会见了代表台湾方面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由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和时任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分别随行,因此舆论在会前就猜测首次“张王会”可能在APEC会议期间上演。但一直到“习萧会”结束,也未见双方安排正式的“张王会”。

  不过,在“习萧会”进行的同时,就有工作人员告诉现场的记者,“一会儿在大厅还有活动”,让不少记者一头雾水。谜团到“习萧会”结束后才意外解开。

  会后,张志军送萧万长离开,王郁琦随行。一开始萧万长与张志军两人相谈甚欢,当萧万长走到大厅门口临上车前,提醒张王两人说:“你们聊聊。” 首次“张王会”就这样在诸多记者们的一片惊愕神情中在大厅上演,两人谈了约5分钟,以“主任”和“主委”官衔互称对方。

  这次让现场记者不期而遇的“张王会”,还意外地透露了更多信息:双方表示,两岸间对话历来主要透过海协和海基“两会”互访模式,期待下次,能由两岸事务主管单位直接在两地再一次展开会见交流。

  这之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成功进行互访,并共计举行了四次负责人间的直接会面。

  2014年11月,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从巴厘岛的“张王会”开始,关于“习马会”将在北京上演的传言甚嚣尘上。但国台办多次表态称,这需要根据APEC有关谅解备忘录的规定处理。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国际会议的场合。

  最终,由于看不到太多的现实操作的可能性,传言渐渐散去。而2014年12月 马英九正式提出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以示对国民党在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遭遇重大挫败负责。没有了国民党主席身份的马英九,也被一些观察人士认为是降低了“习马会”举行的可能。

  但就在马英九距离任期结束约半年的时候,11月3日深夜,台湾媒体抢先发出的“习马会”消息,让外界再次“大跌眼镜”。不到十小时后,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正式公开了11月7日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的消息。

  张志军11月4日在南京出席2015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时,在媒体的“围追”下,还笑着“透露”了11月7日“习马会”的具体日程安排:首先是两位领导人握手,然后开始正式会面。会面分两个阶段,一是公开阶段,媒体朋友可以在现场采访;二是闭门阶段,两岸领导人集中精力就一些重要问题交换看法。会面结束后,由两岸双方各自召开记者会,大陆方面初定由他本人介绍会面相关情况。记者会后,两岸领导人将共进晚餐。

  “如果不在第三地举行,双方可能都有困难,尤其是台湾方面,要顾及到台湾的政治生态。”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杨开煌看来,“第三地”可分为两种意义,一种叫“国际场合”,另一种叫“非两岸场所”。

  有许多国际领袖参与的是“国际场合”,像APEC会议。如果选择在国际场合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那样就会凸显了两岸有可能变成“两国论”“一中一台”的现象。选择在第三地,就相当于借一位共同认识的客人的客厅,这叫场所。在两岸领导人会面时,是没有第三方领导人参加的。“这体现了中国人自己解决复杂局面的这种超级的政治智慧。”杨开煌说。

  两岸领导人的会面,也实现了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而付出智慧和努力的两岸一代又一代领导人以及各个阶层人员的夙愿;此外,也避免因为一些政治原因导致未来大陆领导人同台湾方面新领导人会面的筹备需要从头再来。

  “22年前,汪先生与辜先生一见如故,如能听到如今马先生和习先生在新加坡见面,我相信他们也应该很高兴。”海峡交流基金会前秘书长陈长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如今已年过七旬的陈长文,在1990年前后,在两岸尚未展开官方渠道接触的背景下,先后以台湾红十字组织秘书长和海峡交流基金会秘书长的身份推动两岸进行沟通,并为推动两岸唯一授权团体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领导人1993年汪辜会谈的举行付出了诸多努力。此后,海协、海基两会间的长达20多年的协商谈判交流亦被外界称为两岸“白手套”接触。

  “习马会”之后才是真正开始

  “马先生,我们可以(开始)了吧”。11月7日下午,在和马英九并肩进入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的金塔厅开始会谈前,习近平微笑着向对面而坐的马英九询问。

  随后,在正式致辞时,习近平以“尊敬的马英九先生”开场。在开场白中,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而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就是让两岸和平发展之舟能够顺利前行的“定海神针”。

  马英九则在致辞中提出维系两岸和平繁荣现状的五点主张:巩固“九二共识”,降低敌对状态,扩大两岸交流,设置两岸热线,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并称为了两岸人民,双方应一起努力,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对于历时约1小时的“习马会”,马英九在两岸领导人会面结束后的记者会上形容,两人会面“气氛正面,坦率交流”。按照此次的计划,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代表大陆方面在会后召开了记者会,指出了此次会面对当前和未来的两岸关系发展有六点重要意义。

  他还就“先生”的称谓表示,两岸之间还存在一些政治分歧,因此,两岸双方通过沟通,商定会面使用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按照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也体现了双方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从下午的会谈到晚宴,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始终贯穿着平等原则:以两岸领导人身份相见,互称“先生”,共进晚餐时各自买单。而此次“习马会”不签定协议,不发布联合声明,也被认为是保持平等态势之举,为两岸进一步交流互动留有余地。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前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这次“习马会”的时间短些,但“‘习马会’开创了两岸领导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互相尊重、平等对话的新模式和先例”,将对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突然公开的“习马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前秘书长陈长文感到意外,但他又认为,这如两岸所称也是“水到渠成”。他还认为,两岸领导人的见面,使得两岸关系建构了一个高层之间接触的一个基石。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小组联组会时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陆方面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方面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和条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只要做到这一点,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都不会存在障碍。

  此次“习马会”,两岸双方对“九二共识”这个共同政治基础进行了再确认。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之锚,大陆不会在“一个中国”这种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退让或妥协。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张冠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次会面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把“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进行再确认。有了这个再确认,有了“九二共识”这个基础,将极大地增加互信,对于双方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是十分有利的,如台湾参加亚投行、两岸间的货贸协议等继续向前推进,以及台湾务实参与国际组织等。

  在张冠华看来,两岸关系正处于历史的抉择关头,未来岛内政治进程对两岸关系前景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我们不要把‘习马会’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与选举进行挂钩,否则就比较狭隘了”。

  “‘习马会’之后才是真正开始。”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说。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新加坡的“习马会”是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很难立即解决两岸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需要双方透过后续性的做法来加以实现。

记者/徐方清 蒋涛 王齐龙(发自北京、新加坡)

责编:许兰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