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校园剧将不再有"霸道教官",只有"保安大叔"

2016-08-12 09:08:49来源:海外网
字号:

449238ccgc22dda7fe735&690.jpg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校园教官形象。(图片源自网络)

海外网8月12日电 曾被视为台湾“校园一大特色”的军训教官制度将成为绝唱。

据台湾《联合报》9日报道,台湾“教育部”政务次长蔡清华日前表示,“教育部”正在研拟相关配套计划,预计8月底前会有明确方案,届时全台约3500多名军训教官,将在5年内“有尊严地”全面退出大专院校及高中职校园。蔡清华表示,未来将由学校保安人员取代教官职位,承接校园安全和生活辅导功能,不排斥已非军职的退休教官回校应征保安工作。

这也就意味着,爱追台剧的网友们,以后在台湾校园影视剧里再也无法看到“霸道教官”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保安大叔”。如此画风突变,不知广大剧迷到时该如何接受。

台湾学生和教官的“相爱相杀”

在不少台湾学生的回忆中,自己的校园时光里除了“一起追的女孩”,可能就剩下“一起躲的教官”了。学校里面负责学生“秩序”的人,是教官;负责学生“仪容”的人,也是教官;和学生纠纷最多的,还是教官。教官在台湾的校园里,是比大陆的教导主任还要“神一般”的存在,他们不只负责军训课程,还要在校负责日常训导工作,有固定的办公点——训导处。

一位台湾学生回忆说,在中学六年里,大家都被要求要服膺于一套校规和几位教官的执法。大家被要求穿同一件衣服,被规定何时穿长袖、何时穿短袖。大家甚至被要求必须没收手机,不能订购外食。大家没有选择自己想穿什么、想吃什么的权利。

台湾校园“教官文化”的兴起

说起台湾校园“教官文化”的缘起,就不得不提大教育家蔡元培。时任前北大校长、民国教育总长、中研院院长的蔡元培,以德国教育为蓝本,在1912年发表《军国民教育》,并经北洋政府通过,举凡中等学校都要实施军训教育,包括讲授军事学大要、实施兵式操、射击和军事体能等等;1912年的中国,革命才成,“东亚病夫”称号未除,教育启蒙与体能锻造同等重要。

6年多后,民国效法的德国成为一战战败国,军事教育思潮式微,只有江苏将“军国民教育”改为“军事教育”予以保留,意在强化学子的尚武精神和自卫能力。这也成为国民政府北伐完成后,通令全国《中等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的蓝本。

在那个乱成一团的年代,打完军阀打日本,打完日本打内战,军事教育促成抗日战争期间的“十万青年十万军”,却也在抗战胜利后掀起反训导、反征兵的风潮,国民政府见树不见林,将这一时期的校园动荡,归咎于军训教官的取消,在败退台湾后全面恢复“军训教官”制度。

国民党退台后,蒋介石于上世纪50年代推动“文武合一”教育,要台湾的高中、大学设立军训课程,让具有军人身份的教官进入校园,以营造军事化教育环境,同时对学生进行监控以避免发生学潮。其后教官们又逐步担负起“推展党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查师生思想言论及仪态举止等职能,一度被视为“威权主义”的代表、“白色恐怖”的象征。

“解严”后,教官的身份逐步转变为训练辅导、校园安全、防毒倡导等,军事色彩逐步减退。

教官退校势不可挡

尽管如此,岛内一直都有呼吁“教官退校”的声音。在上世纪50年代,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国》每谈教育,就必谈台湾的教官制度,因为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军训教育”已经远远脱离蔡元培的初衷,成为台湾官方全面控制校园思想的武器。

1998年3月,台湾就“大学自治和教学自由”释法,为纷扰多时的军训教官退出校园争议画下句点——教官训导处不再是学校必设单位。2006年,陈水扁任上,台湾文教部门提出“遇缺不补的政策”,后又历经马英九上台后的“松绑与总量管制”,当下台湾官方的调整方向是“退多补少”。以今年为例,马英九卸任前已在3月发布教官招考公告,蔡英文当局虽尊重前任决定,但退伍420名的教官缺额仅会录取152名,逐次减少教官数量。

此次“教官退校”风波再起,还与一事有关。今年2月,台湾政治大学教官撕毁校内社团张贴的“二二八事件”海报,曾引发政大、台大等校部分学生到“教育部”门口抗议,要求让教官全面退出校园。

如今,关于“教官退留”岛内虽仍有争议之声,比如一些私立高中就表示反对教官退出校园,认为高中职学生和大学生不一样,仍需要教官进行生活辅导。但是台当局已拍板定案,教官退出台湾校园已经势不可挡。

(文章来自凤凰网,综合《中时电子报》、《联合报》报道)

责编: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