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生赴京实习:两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差异

“台湾学子暑期文化实习月”总结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6-08-19 15:43:23来源:海外网
字号:

QQ截图20160819155058.png

2016年“台湾学子暑期文化实习月”总结座谈会在京举行

QQ截图20160819155004.png

台湾师范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三年级学生陈颖凡(右)和潘平安(左)

海外网8月19日电 (记者 韩声江)“原来怕的是不熟悉,交流下来之后发现,两岸彼此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18日下午,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陈颖凡在2016年“台湾学子暑期文化实习月”总结座谈会后对海外网记者表示,两岸之间的沟通、交流还不够,这样的交流活动希望多组织。此前的一个月时间里,来自台湾17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一同参加了这次实习活动,并在座谈会上分享了他们的实习心得。

2016年8月18日,由文化部中华联谊会、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事务中心承办的2016年“台湾学子暑期文化实习月”总结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台办交流局局长黄文涛、文化部中华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健钢、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巡视员马振生、北京文化局副局长关宇以及台湾组织方代表“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张德聪先生参加座谈会并讲话。

黄文涛在会上表示,今年台湾政局出现了很大变化,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话协商机制受到严重影响。“能够在两岸关系出现复杂变化的情势下,开展这样的交流,说明两岸民间有动力、有愿望,持续推动两岸互相交流的发展。今后我们会创造更多的条件,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台湾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增进对大陆的了解。”

从来北京前的紧张到渐渐融入环境……座谈会上,台湾学生们谈及到大陆前后的心态变化。来自台湾师范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三年级的陈颖凡和潘平安表示,来北京之前会有些紧张,担心会有隔阂,来了之后才发现,无论从语言还是文化上,都适应得很快,“两岸同根,之前真是多虑了。”他们也表示,之所以会产生误解,就是因为两岸交流、沟通的还不够,缺少像这次一样多元的沟通。

“原来怕的是不熟悉,交流下来之后发现,两岸彼此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其实我们只是隔了一层朦胧的纱,这也是我们这群实习生得到的最大的启发。”当问及会不会来北京创业就业,陈颖凡没有犹豫,“我当然愿意来,但是工作不是唯一我来北京的原因,而是在这片土地上,我可以感觉到人跟人快速地融合,优秀的工作同事、多样化的历史文化、先进的科技,这么多的友情,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为什么不来?”

许多同学也谈到大陆的电子商务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用手机叫了很多次外卖”,“跑很远去吃护国寺小吃,后来没想到在手机上就可以叫,手机支付也非常方便。”

实习期间,为帮助台湾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北京,承办单位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开展了多种的参观以及主题体验活动。参观故宫、长城等北京历史文化古迹和798等文创机构,并安排观看舞蹈、戏剧等演出,深入了解北京的文化魅力。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林沿佑同学就谈道,以前对北京的印象只是小时候阅读的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的样子,这次他最大的冲击就是北京的多元性,“北京既有国贸那样繁华、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也有胡同、恭王府那样传统、迷人的一面,正是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吸引了我。”

对于台湾同学们的表现,各单位的实习老师也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希望实习生们“今后能够常来”。中山公园音乐堂总经理徐坚在会上表示,“希望同学们能把音乐堂变成在北京的落脚点”。首都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张震宇向海外网记者表示,台湾学子们在实习单位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青春活力和开放的思想。“这种文化交流活动今后应该多搞,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两岸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少。”

台湾方面组织单位“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的董事张德聪说,这次北京之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是学生们的北京生活之旅,也是一场北京文化艺术之旅,既是体验与反思之旅,也是未来生涯的探索之旅,更重要的是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之旅。

7月26日,2016年“台湾学子暑期文化实习月”活动在京拉开帷幕,来自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湾实践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台湾17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分别在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中山公园音乐堂、万达国际会展公司和今日美术馆等六家单位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实习工作。据悉,这是北京市文化局首次举办台湾学生文化工作实习活动,当前北京市正在全力推进“四个中心”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以及“人文北京”重要战略,文化行业蓬勃发展,大众创业方兴未艾,这为台湾大学生以及海内外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舞台,也是发挥北京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推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和互信的重要尝试。

责编:韩声江、刘凌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