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踏凉伞”里的“两岸风”

2016-09-26 08:29:23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台北9月25日电(记者许雪毅 王小鹏)“数百年前,大陆先民来到澎湖定居,把大陆的宗教信仰也带到这里,‘踏凉伞’的传统技艺由此产生。”澎湖县政府文化局展演艺术科长颜美丽对新华社记者说。

24日晚,澎湖锁港紫微宫前广场,巨型光雕展演引来人潮如织。其中,应邀亮相的澎湖传统民俗技艺“踏凉伞”,为新锐的视觉盛宴平添了几分“古早味”。

海风、庙埕、凉伞,是澎湖独特的景致。澎湖四面环海,岛屿散布,大陆先民带来了妈祖、王爷等民俗信仰,繁盛的宫庙文化发展出诸多庙会庆典活动,衍生了许多传统民俗技艺,其中堪称精髓的就是“踏凉伞”。

颜美丽对“踏凉伞”的功能了如指掌:在澎湖,当宫庙举行祭典、动用神轿出巡之时,每顶神轿之前必有一把凉伞。轿前的凉伞代表该尊神明的先锋。一来护卫神明,以避邪秽,二来作为与其他神明应对答礼的表征。

“踏凉伞”将武术元素融入步法与套路中,发展出马步、弓箭步、七星步、八卦步等,其中一些步法带着先民航行的印记。

“比如,先民靠天上星斗来辨别航行方向,凉伞手就按天上北斗七星踩出星斗形状。”颜美丽说。

“踏凉伞”在传承中创新。比如,传统“踏凉伞”都是凉伞手单独一人或是主客两人表演。为了能让传统技艺登上舞台表演,澎湖当地艺人新创了凉伞阵,融合传统的凉伞步法套路,让凉伞手排列各种阵式,搭配队形变化与音乐,气势更为宏伟。

近年来因为社会生活形态变迁与少子化,凉伞技艺传承出现式微的迹象。颜美丽介绍说,目前澎湖掌握“踏凉伞”技艺的约有百人,但由于这项技艺很耗体力,一些年纪较大的凉伞手已经无法表演,只能口述。

为了保存这项传统技艺,澎湖县文化局提出“百年传艺、凉伞风起”计划,申请资金,与民间团体和学校合作,让有志于此的民众参与进来,以便让“踏凉伞”技艺真正向下扎根,实现永续薪传。

42岁的李先宁是这项计划的受益者和接棒者。在紫微宫前,他把圆周8尺、重达5公斤的凉伞舞动得虎虎生风。“我们先踏一个‘五湖四海’,接着‘开大小门’,然后踩个八卦表示吉祥,接下来是七星步,用来带路。”他对记者解释其中的套路。

这位从小就接触“踏凉伞”的澎湖人,真正成为凉伞手是在了解了文化局的计划后报名拜师学艺的,迄今已有十年。

李先宁平时以导游和浮潜教练为生,但作为“踏凉伞”的“种子教师”,他已经培养了上百位学徒,其中不乏六七十岁的阿嬷。“她们把‘踏凉伞’当作一种健身活动。”

“踏凉伞”要从娃娃抓起。李先宁的女儿6岁开始学习,今年已是第六年。“无论男女,都可以学。我们特别给小朋友制作了小凉伞。”他说。

“踏凉伞”的由来与大陆息息相关,如今依然与大陆保持着联系。李先宁记得,2011年,澎湖县政府凉伞队到泉州参加“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表演了七大汉及七星拜斗套路,展现了“神缘相承”的魅力。去年,澎湖凉伞队参加了澳门福建文化节。

“听爸爸说,我们的祖先是从泉州那一带来的。如果有机会,我希望经常到大陆去表演。”李先宁说。

责编: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