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二代”眼中的两岸文创:台湾模式难复制

2016-10-09 16:30:0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暴风截图201610926057673_meitu_7.jpg

上海尚玖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晨阳

海外网10月9日电(记者 王秀中)“这十几年来,大陆最大的变化是电商的崛起,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被打破。老一辈的台湾人会发现,很多商业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大陆。他们不会用微信、支付宝,可是在中国大陆,阿姨到菜市场买菜,都在用支付宝付费。”知名文创品牌“纸箱王”股东、上海尚玖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晨阳告诉记者。

三十分钟的选择题

“当年父亲问我,你要选择去中国大陆,还是台湾,我想了三十分钟,决定来大陆发展。”

2001年,刚在英国念完MBA的赵晨阳来到中国大陆,承接家族在上海投资的制造企业。之所以没有选择台湾,赵晨阳说,那时的他就不看好台湾的经济环境,“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本身就是弹丸之地,还要‘锁国’。生意要往人多的地方做,台湾失去了背后的大山。”

从传统的包装行业做起,赵晨阳逐渐发现,大陆制造业崛起,台湾企业在资金、人脉等方面不具优势,公司遂决定朝文创方向转型。2006年,家族在台湾成立文创品牌“纸箱王”,如今该品牌已经打开大陆市场,在上海、厦门等地都有设点。

基于对文创的兴趣,赵晨阳于2006年创办上海尚玖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从事品牌策划和品牌设计,进而开始做代理品牌。“在这个领域,台湾和大陆同文同种,较欧美人更容易‘接地气’,而中国的品牌也要学习国外的标准化运作,受过欧美教育的台湾二代,可谓独具优势。”

公司7月份正式入驻上海慧高·光创园,这是上海首个由台商投资、面向两岸青年创业者的众创空间。“慧高·光创园为入驻企业在证照处理等方面提供周到的服务,后续也将有持续性的奖励措施。此外,慧高·光创园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人脉与资源的对接,这是我最看重的。”赵晨阳说。

新一代台湾创业者首先要接地气

在大陆生活十五年,赵晨阳目睹了两岸市场环境的变化,“大陆已经远远超过台湾了”,这句话反复被提及。

“90年代来到中国大陆的台湾人是有优越感的,2000年以后,这种优越感已经丧失。尤其这几年,老一辈的台湾人会发现,他们的很多商业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大陆。他们不会用微信、支付宝,可是在中国大陆,阿姨到菜市场买菜,都在用支付宝付费。”

他说,这十几年来,大陆变化最大的是电商的崛起,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被打破。以他较为熟悉的烘焙产业为例,多乐之日和巴黎贝甜这样的大品牌在这十年间都未曾考虑进入台湾市场,“它们已经不再考虑台湾了,所以台湾的文创都是在跟自己玩,和国外的品牌竞争性不强,进步就比较缓慢。”

赵晨阳建议,新一代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创业,首先要解决在地化(接地气)的问题。“大陆人口复杂程度比台湾高很多,这造成台湾人来到中国创业的不适应。不要认为台湾模式可以复制到大陆。”

如果要来大陆创业,可以先熟悉大陆的环境,而不是急于投资项目。“也不要找五、六十岁以上的台商聊天,他们的模式在中国曾经成功,但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却下降。他们的经验是否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大陆,我持质疑的态度。”赵晨阳说。

台湾文创产业具政策优势 大陆难复制

谈到两岸文创产业的发展,赵晨阳说,2000年左右,台湾政府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给你很低的利息和补助,甚至文创的费用不需要厂商出钱,只要有proposal(提案)就能申请到资金。”

“另外,台湾很多文创结合旧工厂改造,这是因为地皮本来就要付很高的土地增值税,还不如趁此机会,做文创改造,把原有的老工厂与文创项目相结合。”

赵晨阳也直言,这种模式在大陆很难复制,“很多资源不是现在文创的创客可以拿到的”。两岸文创的规模也不同,台湾的文创讲究“小而美”,多是将古老的东西现代化;而大陆玩的是大资本,电影媒体相结合,这是两岸文创的差异所在。


责编:王秀中、刘凌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