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创客录】台商二代:接棒和创业并非单选题

2016-11-10 08:20:20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编者按】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陆迎来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潮。跨海而来的台湾青年们,带着梦想和坚持,在大陆书写着他们精彩的创业故事。海外网记者通过采访数十组在大陆创业的台湾创客,选取拍摄了具有代表性的六个主题故事,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创业点滴和人生选择。

------------------------------------------------

“我们和创一代在经营模式上有很大差异,必须要跟得上大陆快速变化的互联网创业环境。”蔡矅谦说。

“必须时刻把自己当做海绵,吸取新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始终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邓良敦说,

和蔡矅谦、邓良敦一样,许多拥有创新能力,又满怀热情和冲劲的“台商二代”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自己与父辈之间在创业环境和理念上的差异。

二、三十年间,在陆台资企业已超过10万家,新的一代成长为青年才俊,旧的企业面临传承和接班。曾有统计指出,九成的台商都有让第二代接班的想法,但最后接班成功的可能只有一半。

接班问题深深困扰着第一代台商们,被外界贴着“二代”标签的年轻人,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他们中,有人致力于帮助父辈的企业转型升级,也有人自由开创与父辈完全不同的事业与人生。

“这个方向是老爸给的,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2008年,蔡曜谦进入父亲在厦门所创办的公司,负责新部门的开拓建设。“很多二代很不喜欢被别人说成二代,好像是靠父母的关系在公司上班,挂特助、副总这种头衔。我爸好一点,他给我一个独立的部门让我去操作。”

蔡矅谦的父亲2000年在上海做版权销售的生意,后来辗转到厦门经营服务外包产业。2008年,公司业务不断扩大,蔡矅谦的父亲决定让他接手高尔夫球证销售的业务,“这是新成立的部门,希望他能以这个为切入点,逐步接管企业。”蔡父说。

从人流穿梭的台北,到“周围人都穿短裤、拖鞋”的厦门,蔡曜谦说自己并不喜欢厦门过于悠哉的节奏。新业务的拓展也算顺利,但在他脑海中,“我就是要创业”这个想法从未消失过。

一年后,业务逐渐步入轨道。“这是老爸给的方向,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蔡矅谦在考察广州、上海等地后,决心到昆山创业。如今,他所创办的东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当地知名的互联网服务企业,作为全国台企联江苏片区的召集人,他也已成为台商“创二代”中的代表人物。

初见蔡曜谦,还未到约定时间,他就已经在公司等候。朴素的着装、礼貌的笑容和谦逊的自我介绍,与外界眼中“二代”浮夸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

他拿出一张名片,除了常见的个人信息,上面还印着他的微信和QQ,“很多台湾人对于大陆本土的软件有成见,台资企业不知道如何转型,也是因为这些人对大陆互联网融入的太慢。”

昆山是一个工业城市,蔡矅谦的互联网项目一开始并不被周围人看好。“我刚到这里的时候,老台商们都会问我,你来干嘛?你为什么要创业?那你爸是谁?我说,我爸不是谁,我就是要创业。”

他跑到上海寻找客户,从每一单小业务做起,逐步了解客户需求,到2012年上半年,业绩就达到了100万。为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观光旅游局成功策划的“马甲线”大赛,进一步打响了企业的知名度。

今年,蔡矅谦的公司已入驻苏州两岸青年创业园,“我是要做本地生意的,苏州大市有1600多万人,对于台湾文化的接纳度也很高。此外,入驻的企业大多是以广告创意企业为主,我们可以把苏州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台湾文创优势相结合,两岸多一些交流,是很好的事情。”蔡矅谦对我们谈起公司未来的规划时说。

接班和创业,台商二代还有另一种选择

在昆山,我们还见到了另外一位非典型的“创二代”。

邓良敦递出两张名片,分别是“昆山名威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业务协理”、“昆山理清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职务。从这个两个身份中或许可以看到,在接班和创业之间,台商二代还有另外一种选择。

昆山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在这里的台资企业多达4600家,占全国台资的九分之一。据统计,这些企业其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和民生用品等四大传统企业。当前,这些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邓良敦所在的名威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邓良敦的父亲2003年来到昆山创办这家公司,通过引进国外尖端生产设备,其生产的模具零配件已经在全球打开销售网络。2006年,在美国念书、工作多年的他,在父亲的召唤下,回到昆山的家族企业帮忙。

“出去很多年了,也到了和家人相聚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接班’这两个字,就是一起回来做事就好了。”

在美国积累了一定的销售经验,邓良敦回国后,帮助父亲维护拓展销售网络,“边做业务边学技术,压力很大,也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充实。“

近些年来,制造行业整体处于下行的趋势。”最美好的时间已经过了。“邓良敦说,”这几年来,我们经历了很多大起大落,那些咬着牙过来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虽然这几年相对稳定,但市场的环境还是很严峻。”

只有承接,没有创新,这场生存战是打不赢的。

两年前,邓良敦集合台湾研发团队,成立昆山理清化工有限公司,主打水性无溶剂环保产品,且与名威的销售渠道有相当程度的重叠。“我们的武器非常多,只要客户有需要,我们就能达成合作,新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很强,这也大大提升了原本公司的竞争力。”

“希望理清化工今年的业务量可以和名威一样多。”邓良敦对新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企业今年也已入驻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他打算花更多的时间和两岸创业者沟通。”他们既可以是我的合作对象,大家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新点子。”

邓良敦告诉我们,他周围一半以上的台商二代不愿意子承父业,这是父辈面临的大问题。但如果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二者相互补充,这不失为二代可以思考的一种方向。

传承与创新:父亲是最好的创业导师

在这两位创二代的谈话中,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父亲这个创业导师的角色。正像蔡矅谦所说的,既然身份无法选择,那就把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最大利用。

“很多人会说二代有天然强大的人脉。但我父亲当年告诉我,躲在他背后获取的人脉是不稳固的,必须要靠自己的交际和经营,受到认同,这样的人脉才是自己的。”蔡矅谦说,这种顾问式的教导方式,让他在创业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两代人虽然思想上不太一样,但经过磨合,不同的角度让公司的每个决定都更加精准。”邓良敦说,上一辈人在谈判方面的能量和分量非常值得学习,“这方面父亲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在昆山这片两代台湾人创业的热土上,每天都有被创新、勇气与坚持所书写的故事发生,也许这就是这个城市、这群人的生命力所在。(王秀中)


责编:李萌、郝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