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台湾:年轻一代情感趋淡 绿营操纵"去中"

2016-11-11 10:15:39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环球时报台北特约撰述 陈太曦】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11月11日上午10时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近日,台湾岛内也有多场纪念活动,如台北举行的“纪念孙中山诞辰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启示”论坛、台北“国父纪念馆”举办的“孙中山与台湾”展览、高雄举办的“孙中山与公共事务论坛”等等。孙中山与“三民主义”被孙中山后人看成是“两岸最大公约数”,但近年来“绿营”却在试图搞“去孙中山化”,以此割断两岸的联结,他们的一些极端做法已引起众怒。在台湾岛内,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如何看孙中山?《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对此做了深入调查。

国民党为“国父”诞辰办特展

在台湾岛内,很容易找寻到孙中山先生的身影。新台币100元纸钞以及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发行的10元台币纪念币上,都有孙中山的肖像。台湾还专门发行过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银币。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大陆游客常说“孙中山纪念馆”)、逸仙公园,都是当地民众常去的公共场所。台北市中山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重要的礼堂,是党政军人士开大会、接见外宾的场所。在台湾,很多县市都有“中山”、“博爱”等纪念孙中山的街道。高雄市凤山区有一处“凤山国父纪念馆”,建于1964年,只是目前基本成为文艺演出的场所。高雄还建有中山大学,校庆日即孙中山诞辰日11月12日。

“国父纪念馆”“中正纪念堂”与台北故宫并称全台三大著名景点。在“国父纪念馆”,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大陆游客兴奋地和孙中山铜像、仪队卫兵合影,有不少游客看馆内文物时非常仔细。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军今年60岁,他和《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谈起自己的感受:“这么近看到孙中山纪念馆内的仪队卫兵交接,还是第一次,很激动!这次台湾游,参观纪念馆的印象最深。孙中山是伟人,在两岸都受人景仰。在来台之前,我就想了解台湾人是怎么看孙中山的。从卫兵仪队交接仪式看,既庄严又肃穆。游客忙着拍照,但很安静。”

据“国父纪念馆”工作人员李萍萍介绍:“纪念馆一直是全台观光人数最多的景点。去年游客量达到658万人次,与中正纪念堂相当。而以往都是国父纪念馆排名第一,去年是因为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很多人专程跑去中正纪念堂看蒋介石。”为纪念孙中山诞辰,“国父纪念馆”最近开办多项专展,最大展览主题为“孙中山与台湾”,除介绍孙中山的革命历程外,侧重介绍孙中山与台湾的关系,如“孙中山四次来台湾”的细节,以加深台湾年轻人对伟人生平的了解。此外,还有与广东孙中山故居合办的“爱在中山 伟人故里”摄影展。按照李萍萍的说法,纪念馆的文创纪念品很受青睐,常有各地游客围着买。

国民党对孙中山先生有着特殊的感情。去年11月12日,台湾岛内举行了一些纪念活动,如“总统府”当天举行命名揭牌典礼,正式将“总统府”大厅命名为“中山厅”。为纪念孙中山诞辰日,国民党高雄市委员会与孙文南院11月12日将在高雄共同举行纪念活动,并以“孙中山与公共事务论坛”等方式缅怀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遗志,为国民党和台湾找寻出路。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位于台北市八德路二段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近日正举办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有关的特展。党史馆中珍藏着大量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文物,如被称为“镇馆之宝”的孙中山手书的“三民主义”原稿、“天下为公”“博爱”等书法真迹、牙医当年保留并捐献的孙中山的一颗牙齿,还有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录制的原声录音,分普通话和粤语版:“诸君,我们大家是中国的人,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正在落到这个地步,我们应该要赶快想想办法,怎么样来挽救……”

在台湾,研究历史的人认为,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也与甲午战争后看到清政府与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特别是割让台湾有关。孙中山一生追求国家统一和中华振兴,关怀台湾前途与命运,多次明确宣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按照台湾岛内史料记载,孙中山1900年、1913年、1918年、1924年曾来台湾,接见当地革命志士,而后两次都受到日本殖民当局的极力阻挠。台北车站旁逸仙公园的“梅屋敷”是1913年孙中山“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帝制失败后到台湾下榻的旅馆,并在此与当时日本派驻的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会谈政情。这处也叫“国父史迹馆”的历史景点到访者相对不多,据馆方人员介绍,平均一天大约有150人,假日时稍多,以日韩游客为主,也有一些台湾本地游客,反倒是大陆游客不多,因为大陆游客多半只去“国父纪念馆”。

年轻人对孙中山了解不如父辈

孙中山先生11月12日诞辰日(1866年)和3月12日逝世日(1925年),台湾都会有所纪念。今年51岁的杨杰源是彰化建国科大的通识科老师,父辈来自广东,倾向于国民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小时候学校办活动,常去“国父纪念馆”参观,那时觉得纪念馆好大,看完展览还出来到广场上玩。印象中,还有人把“国父诞辰纪念日”说成“中华文化复兴日”。那时,老师除要大家守规矩外,最重要是不能说方言,只能说国语。杨杰源说,3月12日也是“植树节”,是纪念“国父”生前积极倡导国家造林运动、改善民生之举。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年老师带他们到学校后山种树苗,因为赶上雨天,地上全是泥,好多人身上都沾了泥巴回来,但大家还是非常开心。台湾地区小学课本中也有关于孙中山的文章。有篇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翠亨村的小溪看鱼逆流而上、学会在逆境中奋斗的文章让杨杰源至今难忘。但他也感慨,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孙中山更是个历史人物,距离感比他们那一代要远很多了。

在一些台湾人看来,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中老年人对纪念“国父”诞辰日、逝世日都很看重,但随着台湾解除“戒严”、多元声音出现,以及多次政党轮替后,有关“国父”的印记逐渐变淡。反观大陆,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一直将孙中山先生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每逢重要的年份(如诞辰130周年、140周年)都会有纪念活动,今年150周年也早就定有隆重纪念活动的安排。每年“十一”“五一”,在天安门广场摆放巨幅孙中山先生画像也成为惯例。据台湾媒体报道,孙中山孙女孙穗芳1936年生于上海,1967年移居美国夏威夷,她多次来台,提到两岸最大公约数即为孙中山与“三民主义”。她很感慨,大陆尊崇孙中山,而台湾反倒愈来愈淡漠。

年轻一代缺乏对孙中山的了解与十多年前台湾中小学教育课纲的变化有关。自李登辉、陈水扁执政后,中小学教科书大幅删减与大陆有关的历史、地理、文化内容,逐渐切割与大陆的联结。台大政治系一名四年级学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祖父是江苏人,他从大陆来台湾,告诉我的父亲一定要记得自己来自哪里。但我的一些同学,对大陆表现得十分陌生,对过去的历史缺乏了解。他们谈‘国父’孙中山,多数认为‘这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人物了’,毫无历史情怀与血脉相连的感觉。”

绿营数典忘祖遭狠批

让许多台湾人担忧的是,近年来,还有个别人士对孙中山发表不认同的言论。2014年2月,台南市汤德章纪念公园内的孙中山铜像被“台独”分子用绳索强行扯落。今年初民进党赢得大选后,少数“深绿”人士更是蠢蠢欲动。民进党“立委”高志鹏今年2月还提案修改相关法案,如“政府机关及学校不再悬挂孙中山像”。一些“倾绿”的“名嘴”也呼应称:“谁看见过美国人向政治人物鞠躬?废除遗像就是标志从威权统治迈向民主政治,扫除威权时代贻害,还原真切历史。”一些激进分子2月28日甚至对宜兰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铜像泼漆,这些言行引起岛内众怒。岛内不少网民反对“去除孙中山”并讥讽民进党说,“以后台湾的历史就从民进党开始”“‘去蒋’还有‘二二八’的借口,去孙中山找的什么借口”。还有网民称:“(民进党)权力到手了,不只清算国民党、清算马英九,还把刀砍向孙中山,是可忍,孰不可忍!”眼见形势对民进党不利,蔡英文才表示,“对政治敏感度较高的议题要有整体战略思维”。其后,高志鹏的提案被“立法院”退回。

在新北市永和区也有一处“国父纪念馆”,它是全世界唯一由孙氏宗亲会民间集资的“国父纪念馆”。捐赠永和“国父纪念馆”的孙氏宗亲会副理事长孙伟峻说,40多年前他们的父辈对“国父”十分尊敬,捐赠此处“国父纪念馆”,他们反对2014年当地政府以“都市更新”为由改址纪念馆的做法,要求“即使重建也一定要在原址”。孙伟峻的祖先已来台数代,他认为,台湾社会可以有不同观点和想法,但“国父”孙中山并未伤害到台湾人民,他推动的民主启蒙,用历史的眼光看非常了不起,不可能容忍当前有些人“去孙中山”的做法。

台湾《联合晚报》曾报道说,民进党前领导人陈水扁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就职典礼后赶赴“忠烈祠”遥祭“国父”。2008年国民党重夺政权,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当时就表示,将前往南京中山陵,向孙中山“报告”国民党重新执政。但蔡英文当选后,有民进党人士称,此次要“去封建化”,不再“遥祭国父陵”。对民进党的这些言论,国民党方面批评说,民进党所为就是“数典忘祖”。2004年民进党执政时,陈水扁曾在“国父”遗像前公开表示:“这是我们的国父,没什么好争论,也没有必要扭曲或抹黑。”国民党发言人还说:“这是(民进党)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去中国化’的又一举动。”明眼人都知道,“去孙中山化”的核心目的还是割断两岸的联结,只要和大陆有关系的,无论历史、人物、价值观都要去除,铺垫“独立”的土壤,这是政治意图。

“去孙中山化”不可能成功

民进党想去除孙中山与台湾的联结,但也有学者站出来用历史事实说话,台湾根本不可能“去孙中山化”。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投书媒体说,孙中山1897年即派陈少白到台湾成立台湾兴中会。“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抵台,见过民主革命人士蒋渭水、廖进平,并各赠威士忌一瓶,孙中山的赠酒至今还在廖家保存。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3月24日台北举行追悼会,当晚大雨倾盆,在日本殖民政府不准唱悼歌、不准致悼词的高压下,只能容纳2000人的礼堂仍挤满人群,还有很多人在门外鞠躬致哀。孙中山逝世两周年时,台北的纪念活动据记载“民众约有四五千人,因为会场不能容纳,在外面徘徊的民众比在会场多数倍”。1929年南京举办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台胞代表到场献上花圈等,由此可见台湾同胞对孙中山的尊敬和悼念。

在台湾,主流民意认为,孙中山先生在台湾的历史地位不会动摇,但必须警惕某些人搞“去中国化”带来的影响,不能让“去孙中山化”逐步成为现实,比如当局不提或少提“国父诞辰纪念日”,甚至还会有人提出移除“国父”像。民进党当局还有让台湾民众哭笑不得的举措。为劳工“一例一休”的问题,民进党居然把“国父诞辰纪念日”重新纳为“放假日”,这种变来变去的做法,也引起社会反感。不少民众表示,民进党没有全盘方案,“医头不医脚”,平日对伟人漠不关心,有需要了才拿出来“用一下”,而且为安抚劳工“只放假不纪念”,是典型的变色龙做法。


责编:李萌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