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学者专访:两岸要从孙中山理念中找共同元素

2016-11-14 08:13:53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连日来,大陆、台湾香港等多地举行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活动。在民进党再度上台的新形势下,“台独”势力多年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史观是否会愈演愈烈?孙中山在岛内的认知度到底如何?纪念孙中山对于两岸有何意义?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孙文学校校长、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

环球时报:台湾的年轻人对孙中山的认知是什么水平?

张亚中:历史有时是比较吊诡的,当大陆在隆重纪念孙中山,或者说是在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台湾却因为“去中国化”的教育,年轻人对1949年以前的历史已经失去了兴趣。在民进党的史观里,“中华民国”等于“台湾”,台湾的“前身”就是日据时期,所以对1912年到1949年这一段的历史,人们就不太在乎了。台湾还是有少数人在纪念孙中山,但相比之前,是越来越少了。

环球时报:能否介绍一下孙文学校的情况?

张亚中:孙文学校是中国国民党成立的一所学校,是大概一个月前在国民党中常会上一致通过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弘扬孙中山的理念,要把孙中山当时的思想来与时俱进地配合两岸局势的需要,透过孙中山来认识两岸的现状,透过孙中山来看中华民族发展遇到的一些困境。这个学校里很重要的领域就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文化,所以,孙文学校将来会是中国国民党内部泛蓝思想的一个重要基地,有点像中国大陆的中央党校。

运作方式上,我们会办一些短期课程,会更多运用网络,用灵活的方式来传播孙中山理念。我希望能让孙文学校和大陆的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让孙文学校在未来两岸关系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岛内各个高校也会成立社团,让年轻人可以对孙文学说、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中华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并强化中国认同。

环球时报:两岸共同纪念孙中山诞辰有何意义?

张亚中:孙中山毫无疑问是两岸对政治人物的最大公约数,如果说共识的话,两岸对孙中山的共识甚至要比“九二共识”还巩固。

我们要把孙中山的理念进行重新再思考,比如“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些都是两岸可以共同探讨的。在民族方面,大陆现在享有很高的国际地位,在这个问题上,两岸是可以互相协助和帮忙的。民生方面,这些年大陆走得非常快,台湾就相对静止,不过台湾的基础不错,所以民生主义上两岸也可以好好合作。民权主义,两岸同样可以探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对两岸来说是最好的,彼此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所以,两岸要从孙中山的理念中找寻共同的元素。我觉得大陆的“一带一路”就有一个“济弱扶贫、天下一家”的概念,我们可不可以透过“一带一路”让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接轨,为人类作出贡献?这也是孙中山毕生的信仰。

环球时报:在当前形势下,您认为,两岸之间还能增加互信吗?

张亚中:我觉得互信是大家必须要做的,但是互信要有一些政治基础,必须建立在对一些共同认知的表述方面,我们谈的“九二共识”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是一个中国原则,这个是在1992年双方就已经有了共识的。第二是谋求国家统一,这在1992年也有共同认识。但第三个共识,两岸就没有了,比如说到底一个中国的内涵是什么?

马英九这八年以来主张是“只经不政”,这就像是个车子一样,有两个轮子,经济的轮子走得非常快,但政治的轮子就好像被锁住了,车子很容易不稳定。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反映出某些台湾人产生了一些忧虑:为什么经济这么好,大陆还是要导弹对准我们,“外交”没办法解决?但对北京来说,两岸政治敌意还没有消除,不可能在军事和外交上有所松动,而这又很容易被一些台湾人操纵成议题。

所以,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一定要深化“九二共识”,就是当年没有处理的问题,比如一个中国的内涵和两岸的关系史问题做出讨论。在这一方面,国民党的新政纲里提到“深化九二共识”,即把没有“同”的地方达成共识。简单说来就是“要不要去解决两岸的敌对状态?”我认为,双方要共同尊重对方的“治权”,“分治不分裂”就是双方深化“九二共识”的内涵。 (环球时报报记者 范凌志)


责编:李萌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