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走笔:古堡那头是故乡

2016-12-07 08:16:16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台南12月6日电(记者 赵博)满头白发的郑永才开着一辆略显破旧的黄色计程车。车行安平路上,他忽然指着前方说:“路的尽头是安平古堡,古堡的那头……越过大海,就是大陆了。”

这位自称“郑家军”后人的台南老伯,已说不清自己的籍贯具体是海峡对岸闽南地区的哪一处。只是在这个初冬午后,听说搭车前往古堡的记者来自大陆,老人言谈间忽地牵扯出无尽乡情。

车至终点,夹杂灰白混凝土的红砖老墙映入眼帘。一幅历经350多年沧桑变幻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

1661年4月末,郑成功从厦门挥师东征,仅用不到两个星期,便从台南鹿耳门登陆并攻下赤嵌楼。随后,郑成功率军包围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九个月后,荷兰人投降撤离,结束了对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荷兰人据以顽抗的“热兰遮城”,便是后来的安平古堡。登上红砖台阶,郑成功铜像与刻有“安平古堡”字样的石碑分立两旁。拾阶而上,绿树环绕的三层高台处是收复台湾后郑氏府邸的主体建筑所在,却已无从考证当年模样,只余一栋白色四方形西式洋楼。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栋洋楼由1930年日本殖民者的海关宿舍改建而成。日据期间,安平古堡原有建筑荡然无存。连被视为“安平地标”的瞭望塔,也是日本人从别处移来。

郑老伯崇敬的“国姓爷”郑成功以“安平”命名这座城堡,意在纪念故乡——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安平镇,也有祈望台湾免受外侮之意。孰料天不遂人愿,甲午战败让台湾再次陷入殖民统治的苦难。

如今的安平古堡唯一的原迹只有一段老墙,粘糊砖块用的是牡蛎壳磨成的灰,混合糯米汁、糖浆、砂而成。墙上古榕盘据、青苔斑驳,与褪色红砖交织出岁月洗涤过的色彩。轻抚墙面,遥想当年千帆征战、收复台湾的壮阔场面,叫人感慨万千。

走访安平古堡,令人哀叹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文化台独”歪曲台湾历史的丑陋作为。记者在史迹纪念馆内看到,这里虽陈列有《荷兰专使求和息战图》以及明清时期的兵器等物品,却更充斥大量与郑成功无关甚至美化殖民统治的图文介绍。位于外城的原“日本税关俱乐部”改为“热兰遮城博物馆”,亦遍布诉求“台独史观”的陈列。

离开安平古堡,东行约5公里,便到赤嵌楼。其前身是荷兰人修建的“普罗民遮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建为承天府署。

草木扶疏的庭园里,传统中式风格的赤嵌楼静静矗立。1879年,在只剩城垣的旧址地基上建起了文昌阁、海神庙和蓬壶书院,后经多次修葺而成如今的模样。屋顶檐角尾端的“鲤鱼翻跃”藻饰向外卷起,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瓶状后门取“平安”之意,门上饰有玉兔蕉叶图像,象征“玉兔东升”。

同样叫人疑惑的是,赤嵌楼前再现收复情景的雕塑原名“郑成功受降图”,数年前竟被改称“议和图”。岛内一些“独”派学者还提出“荷兰人没有投降,只是签订和约”的荒唐论调。记者和郑老伯谈及此事,这位土生土长的台南老人直摇头:“简直数典忘祖!”

海神庙二楼的古物陈列室摆放着许多古代船舰模型,包括福船、苍山船、八桨船、沙船等等。3个多世纪前,这些战船在郑成功的指挥下击溃外敌。而后,追随着“郑家军”的脚步,大量大陆东南沿海劳动力移居台湾,繁荣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造就文化兴盛。台南也由此保持了长达200余年的“全台首邑”地位。

台湾民众感怀郑成功的英雄事迹,在他逝世后将其奉为神明年年祭祀。专门供奉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就位于台南的开山路上,建于1663年,如今游人如织、拜祭不断。

当年随郑成功战船而来的还有“妈祖”。安平古堡旁的天后宫是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之一。1895年日本殖民者在此屠戮50多名清朝官兵后,这里一度冷落凋零,直到上世纪60年代再建后才得以重享人间香火。

郑老伯说,行车至此,他常常下车去庙里拜拜,然后静静待上一会儿。噼里啪啦的占卜掷杯声和香火兴盛的大殿,大约与闽南的妈祖庙是一般模样。生意不忙时,郑老伯还会走远一些,站在安平古堡门口仰视那红砖铺地的小山丘,遥想祖先跟随“国姓爷”来台的情景。

与记者告别时,郑老伯忽又自言自语道:“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建了一座跨海大桥,我开车从安平古堡一直往前,就回到了故乡……”

责编: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