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看铜川(三)

2016-12-16 16:48:03来源:海外网
字号:

  台湾《经济日报》8月10日A14版整版报道了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耀州区马咀村、宜君县玄奘手植娑罗树、大香山寺、李振华铜车马等,相关内容在联合新闻网、联合报focus、联合PLUS、联合手机报、联合报系网络知识库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向岛内民众介绍了铜川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旅游景点及特色美食。现对报道内容摘编如下:

铜川农家洋房彩绘欧洲风

涂鸦爱好者集体创作 打造创意观光景点 艺术气息不输北京、上海

  说起陕西农村,许多人恐怕还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住窑洞、睡炕头的印象。事实上,大陆经济起飞二十年,不仅是城市快速现代化,农村也大变样。拥有自然景观、人文古建的村落,以创意与特色吸睛,成为了旅游热点。陕西铜川马咀村,就是这样一个村落。

马咀村的村民不多,近百户人家的小洋楼,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院落装饰的不同于北方的剽悍与坚硬,多了些欧洲风的浪漫与温柔。更特别的是,这些农家洋房的外墙上都画有涂鸦。村民说,这是每年外国友人与国内涂鸦爱好者前来创作的成果。

马咀村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以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如今,马咀村有自己的网站、与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早已融入网络时代。在这个内陆小城外的村落中,甚至还实现了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如果当地村民的穿着再时尚些,整体的感受甚至不输北京、上海那些著名的艺术园区。

今日的马咀村,街道干净齐整,晶莹的喷泉为炎炎夏日带来一丝凉意。不远处的小树林荫里,三三两两的游客散落在草坪上,有的架起吊床,悠然而意。树林旁的大草坪,是当地人婚礼拍摄最喜欢的场景,马咀村凭创意吸睛,宜君县则以景观取胜。宜君是陕西著名的避暑胜地,唐高祖曾在此兴建了玉华避暑行宫。炎炎夏日,许多地方已被高温笼罩,而宜君却是凉风拂面,酷暑不存。

宜君境内有仰绍文化遗址、战国魏长城遗址、玄奘手植娑罗古树、北魏石窟、中国美丽田园-哭泉旱作梯田。轩辕黄帝部落曾在此繁衍生息;黄帝之妻嫘祖曾在此栽桑织帛;商代寿星彭祖在此度过晚年;战国时期鬼谷子,在此为孙膑、庞涓传道授业;孟姜女在此滴泪成泉。如今,当地以战国魏长城遗址保护区、南山公园、龟山生态园、龙山、云梦山、福地湖、太安森林公园、龙山瀑布、宜君驿站、哭泉旱作梯田等,组成了人文、自然景观并重的精品旅游景点。

耀州窑博物馆 展现青瓷魅力

创始于唐,鼎盛于宋,炉火延绵,制瓷千年不断,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青瓷代表”,这就是铜川耀州窑。

耀州窑是中国历史名窑,与“汝、定、官、钧、哥”五大名窑齐名,位列宋代八大窑系之一。耀州窑最早的中心,在今天的铜川王益区黄堡镇。或许是因为离唐都长安不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耀州窑刚一出世,就显出“一览众山小”的霸气,成为北方唯一敢于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场,进入皇宫,深入官府和寻常百姓之家。

耀州窑出世后的数百年间,当地的瓷业兴盛,中外商贾云集,从黄堡镇到立地坡、上店、陈炉等地,成千上万的窑工烧窑制瓷;漆河两岸,“十里窑场”窑炉遍地,陶瓷店铺林立。其精湛的技艺不仅在陕豫传播,甚至还传播到了遥远的南方广州。

战乱、灾祸……因为种种原因,黄堡,立地坡,上店均消失在时光的冲刷中,只有陈炉延续了耀州窑的炉火,创造了炉火千年不息的奇迹。明清时期,陈炉镇的陶瓷业达到了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炉火昼夜不息,有“炉山不夜”之称,被誉为“东方古瓷镇”的活化石。1977年,陈炉陶瓷仿制耀州青瓷获得成功,失传已久的北宋耀州窑青瓷重放光彩。

耀州窑的瓷器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月白釉、铁锈花等,造型古朴典雅,产品光洁、明亮。一经窑变,气象万千,成品均带有豪放粗犷、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艺术特点。最著名的耀州青瓷釉色青润如玉,纹样丰富多彩,装饰技法多种多样,通常有划花、印花、刻花、镂空,尤以流畅奔放的刻花技巧最具特色。

制作过程是先用尖刀深勾出图案轮廓,再在轮廓线外侧以35度角斜刀剔去胎泥,形成浮雕立体装饰效果,艺人在操作时必须果断明快,不留滞痕。施上翠绿色青釉,凹下去的花纹所积聚的釉色,如一澈湖水令人遐想。这种豪放有力的纹饰与深浅釉色浑然一体,产生一动一静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耀瓷魅力所在。

如今,要欣赏耀州瓷之美,耀州窑博物馆是最好的去处。这座规模宏大,环境幽雅的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昔日耀州窑最初的中心,黄堡镇南侧。也是目前大陆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

大香山寺:著名佛教圣地 信徒络绎不绝

在铜川耀州区庙湾镇境内的大香山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大香山寺因居山阳,春夏雨季,山花烂漫,香气四溢而得名。此寺历史悠久,是陕西三大寺院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苻秦年间(351-384年间),盛于姚秦年间(384-417年),至南北朝与隋唐成为佛教圣地。有1660多年历史。寺的周边建有白雀寺、龙泉寺、圣果院、奇峰洞、准堤道院、永善堂、云崖寺等佛教建筑群,称八大丛林,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 清末,慈禧太后以香山菩萨护佑,病愈特赐“宣慈昭佑”匾额于香山。

相传汉高祖时期,西峪国妙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在大香山寺修身成佛(即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因此,大香山寺以菩萨灵验而得名。寺庙正殿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佛像有11面,左右各21只手臂,仔细看去,手心也各有一眼,手中持有不同法器,代表着佛法无边,有求必应。每年农历3月15和10月15的香山庙会期间,由各地赶来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登山路上水泄不通,这些信众多是因为高考、生子、财运、孝道等前来还愿。

在宜君县艾蒿洼村,有一棵相传是唐玄奘手植的娑罗树。西元645年,玄奘法师历经险阻,自天竺学成东归,带回来了657部佛教经卷,以及三颗采自那兰陀寺的娑罗子。三年后,唐太宗在玉华宫(今宜君县凤凰谷)召见玄奘法师。觐见之时,太宗的御马遭遇“结症”,生命垂危,他爱马心切,坐卧不宁;玄奘见状,即呈奉一颗娑罗子,研成粉末,调成汤药喂马,御马得以痊愈。太宗大悦,惊叹娑罗子之神奇,当即赐两块宝地种下剩余的两颗娑罗子。一棵种在玉华宫肃成殿外,一颗种在御马场(今艾蒿洼村)。

千年时光流转,肃成殿外那棵娑罗树遇火枯萎,如今,玄奘手植娑罗树仅剩艾蒿洼村的这一棵了。佛祖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树下。菩提树象征着向善而得道,娑罗树则象征着守信而圆满。宜君县内的这棵娑罗树,生长茂盛,高约20米,占地面积600平方公尺,树冠大而圆。5月开花,9月成果,花白芬芳,像佛塔,似烛台;果分阴阳,半红半黄;干如僧臂,叶似佛掌。开花时节,景观奇美,似满树佛手捧烛,祈福人间。

錾金铜车马 看见工艺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李振华 制作80多品种 涵盖夏商周到元明清款式

“这是皇帝指南车,这是西汉的单辕车、东汉的双辕车,这是宋代民用的通宪车、偏宪车和军用的斧车,炮车……”镜头前侃侃而谈的老人,名叫李振华,铜川錾金铜车马制作手艺人,也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在他小小的工作间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铜车马模型,将其按年代陈列,堪称一部中国车马发展史。

李振华打磨雕刻手艺是祖传,他15岁就已学会一些简单的手雕工艺,如锤击技巧、看火口、铜板粗雕等,成年后,他进入汽车厂,成为一名钳工。

1983年,李振华在兵马俑第一次看见了铜车马,古朴、华贵、充满着力量感的古代“名车”,点燃他心中创作的激情。对照着图片,两个月的打磨、雕刻、拼接,两辆微缩版的秦皇陵铜车马从他手中诞生。有趣的是,在展示和尝试卖出两件精美的作品时,李振华一度被误认为是私贩文物。

从秦始皇陵铜车马开始,李振华已经制作出300余辆、共80多个品种的车马,涵盖夏商周到元明清的大部分款式。

李振华的案头,摆着两本厚厚的资料,其中一本是工具图样,另一本则是马车构造分解图。这些马车款式,他收集了一辈子,一部分是来自于古籍资料上的图样,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仿制;另一部分则是源于寺庙院落和博物馆。李振华走遍了大江南北,将寻找到的车辆原型或是图样画下来,进行加工制作;再后来,他发现许多古建筑的砖石壁画上也有古代车马的壁画或是拓印,又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车马造型和数量。

要做一件錾金铜车马,不是容易的事。李振华表示,一辆复杂的铜雕马车,要约1.5公斤铜板,简单车型要0.5公斤左右。而一部车有120多个零部件,光小铜圈就要50个之多,还要铆钉、销子等。大部件如马、车身等便于制作,而窗户、门扇等大小如指甲盖,需要手工一点一点雕刻打磨,制作周期长达一个月。

由于长期在灯光下看细小的零件,加之年龄增长,现在李振华的视力与精力已经大不如以前,甚至很多时候要用到放大镜。但他并不担心自己的手艺后继无人,因为儿子工作闲暇之余,学起了这门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李振华相信,錾金铜车马制作的技艺,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大陆特派员王玉燕/陕西铜川报导

责编:满晓彤、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