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孔庙:源流一脉中华情

2016-12-28 08:27:24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台北12月27日电(记者赵博 付敏)台湾不大,孔庙却不少。有文史机构统计,全台现存名气较大的孔庙超过25座,遍布台湾14个县市。这些孔庙大多参酌曲阜孔庙规制,又融入闽南建筑风格。它们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源流脉络,铭刻下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的历史事实和慎终追远的共同情怀。

寻访台湾孔庙,当从“全台首学”开始。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并着力经营,大量移民赴台拓垦,儒学随之入岛。1666年,经咨议参军陈永华倡议,台湾首座孔庙在台南建成。350年后,这里仍是一派庄严景象。红墙斑驳、古树苍郁,引人思古幽情。

“全台首学”

台南孔庙的入口设在东大成坊,上悬“全台首学”金字横匾。坊外立有清乾隆年间下马碑,以满汉文并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字样。东望可见一座四柱三间、重檐双脊仿木构石坊,这也是全台唯一的泮宫石坊。

宗庙的东北角坐落着以成书院。台南孔庙文化基金会执行长潘元正介绍说,这个创立于清道光年间的孔庙乐局如今仍活跃在春秋祭典的舞台上,他们所传承的“雅乐十三音”堪称“古乐活化石”。而台南孔庙也是全台唯一采用清制释奠礼乐的孔庙,近年来与山东、福建等地多有交流。

宗庙东侧另辟一厢院落,是为“太学”。在这间台湾首座高等学府的教室里,摆放着仿赵孟頫字迹的手书《大学》屏风,墙上写有仿朱熹字迹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明伦堂东北侧是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的文昌阁,因被当地民众认为灵验迄今仍在学子和家长们心中享有崇高地位。

台南孔庙是台湾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儒家文化熏陶下,台湾士子修身养性、专心治学,先后涌现33位科举进士。其中,第一位进士即陈永华之子陈梦球,传为佳话的父子进士施琼芳、施士洁,因“公车上书”留名青史的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等,均来自台南。

“三献古礼”

如果说台南孔庙标记着华夏文脉的传承弘扬,那么台北孔庙则诠释了中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

1879年,台北正式开府。5年后,依照《大清会典》修建的官立孔庙落成。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台北孔庙每年举行盛大祭典。日本殖民台湾期间,礼崩乐坏。台北士绅痛心疾首,于1925年发起倡议,邀请200多位官绅商贾集资兴建民间孔庙。1931年,尚未全部完工的台北孔庙举行了在台湾已中断30多年的祭孔大典。雅乐佾舞,古朴庄严,台人反抗外侮、捍卫中华文化之决心表露无遗。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祭孔传统得到延续。每年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各处孔庙都会举行祭典,缅怀这位受中华民族世代尊崇的“至圣先师”。

台北孔庙以保存最完整的“三献古礼”而著称。对台北市民来说,观释奠礼、求“智慧糕”几乎已成为生活中一项固定的年度盛事。更有越来越多学童得到担任祭典礼生、乐生、佾生的机会,身体力行地感受着敦厚守礼、仁爱恭敬的儒家思想精髓。

寻祖归宗

在台湾,还有敬立孔子神像的桃园孔庙、兴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彰化孔庙、仿故宫太和殿规制的高雄孔庙……2006年9月28日,两岸多处孔庙同时举行盛大祭孔仪式,500多位台湾参祭人员专程赶到山东曲阜,还带去了从日月潭采集的新鲜泥土。此后,两岸联合祭孔活动数次举行,成为广受关注的文化盛事。

2009年,孔子家谱完成第5次大修,台湾孔子后裔1096人入牒。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寻祖归宗。两年后,孔垂长发起成立“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他说,希望搭建合作平台,两岸携手把中华传统文化强有力地推广到世界各地。

责编: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