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趋热 媒体人的“自我估价”为何变低?

2017-01-20 12:49:00来源:新京报
字号:

2016年,资本市场的寒意不仅没有褪去,反而日益加重,但内容创业却越来越火爆,成为寒冬中的一枝红梅,凌寒独自开。

从papi酱的“天价广告”到咪蒙的“十万+”刷屏,再到近日凤姐的“数十万打赏”,内容的变现通道已经悄然开启,越来越多有“生产能力”的人加入了内容创业大军。

在微信率先推出公众号之后,头条号、UC头条、百家号、搜狐号、凤凰号等内容分发平台也相继推出,内容创业的跑道变得丰满起来,甚至有些拥挤。

新榜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已经拿到融资的内容创业项目就有113项,并且其中不少项目已经从天使轮跑到了A、B轮。

在BOSS直聘今和日头条联合发布的《2016年媒体内容与从业者生态报告》中,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注意到了一组有趣的数据:过去12个月中,“记者”求职者的期望薪酬平均值为7300元,中位值为6500元,均低于市场价1000元左右。

这意味,媒体人跳槽的期望薪资低于市场价,记者在转型时普遍“低估”了自己的身价。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内容创业越来越热,而媒体人的“自我估价”却越来越低?

媒体人能否玩转内容创业?

2016年,巨头在对内容生产者的补贴上可谓是豪爽之极,新浪微博宣布投入1.5亿扶持自媒体发展,今日头条则推出“千人万元计划”,为创作者提供万元“低保”;就连做电商的淘宝也表示未来三年为优质创作者提供20亿市场佣金。

一夜之间,有一点文字写作能力的人都纷纷下场掘金,其中既包括资深媒体人,也包括产品经理、互联网高管等原本不靠码字为生的人群。今日头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头条号账户总数就已达30万之众。

很多人都想成为下一个罗辑思维、下一个Papi酱、下一个咪蒙,甚至这已经变成了一个产业链,诞生了专门孵化微信公众号的创业公司,一个人手中通常握有十几个公号,涵盖各个垂直领域,茶余饭后提得最多的就是转化率、流量、变现。

最先嗅到内容春风的,是日渐式微的传统媒体中文字工作者。回看现今的自媒体大号,多数的内容创作者都是媒体出身,从最早从新华社离职的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到创办短视频大号“一条”的《外滩画报》前主编徐沪生,再到坐拥百万粉丝的现象级大号咪蒙等人,都曾出身传统媒体。

一方面,纸媒日益艰难的处境诱导着体制内的文字工作者不断寻求变局,另一方面,长期的文字训练也使得在做“内容”这件事上,媒体人出身的内容创业者确实更专业,尤其是在深度和文笔上优势十分明显。

但相较于产品经理、程序员、互联网高管、投资人等“外部环境”的内容创作者而言,媒体人在运营能力和变现能力上也弱了不止一星半点。

“单纯就变卖内容这个商业逻辑来看,媒体人确实有内容优势,但是如果走内容吸引流量,流量再变现这条路,媒体人在产品思维、视野及流量变现能力上都略有欠缺。”微投资本董事长蔡伟说。

内容创业红利已消耗殆尽?

虽然市场上的内容掘金炒得如火如荼,但是当媒体人准备跳槽时,他们的期望薪资却远远低于市场的平均价格。

据BOSS直聘与今日头条新近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的12个月中,“记者”这一媒体核心岗位需求的期望薪资平均值为7300元,中位价格6500元,均低于市场价1000元左右。这确实比较罕见。

这也从侧面说明,外表的浮华与热闹的内容创业背后,靠“码字”为生的人心中却并不踏实。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媒体人告诉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他并不是很认可内容创业这个新风口,“内容一直都是有价值的,我做了近十年的内容,现在的内容价值中有许多浮夸的溢价存在。”

微投资本董事长蔡伟透露,现在内容创业这个风口确实是很多投资人和入局的创业者鼓吹起来的,从生意角度而言,优质垂直内容确实有不错的变现能力,但是从投资角度而言,还是寄希望于下一轮接盘者的估值溢价,“毕竟一个个体内容创作者很难做成平台,也很难做到上市。”

蔡伟认为,“自我估价”变低可以归因于媒体人自身对于内容创业的信心不足。事实上,业内也流传着一个说法,认为内容领域的前期红利已经被早入局的人消耗殆尽,在微信公号泛滥时,很多流量都落入垂直行业的几个顶级大号囊中,后入局的众多自媒体多数沦为炮灰。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身处日益被唱衰的媒体环境之中,媒体人对于职业的焦虑也要远大于其他行业。《2016年媒体内容与从业者生态报告》显示,媒体行业中的高级人才仅有三成左右在转入其他行业后可以实现无缝的“职级平移”,大部分人往往都被迫降级。

付费阅读能完成媒体人的“救赎”吗?

2016年下半年,在内容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付费阅读正在成为新的、流行的商业模式。

2016年年初,“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内容付费产品突然火爆起来,此外,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平台也纷纷试水内容付费。

以《李翔商业内参》为例,在罗辑思维的“得到”上线后,目前订阅用户已经超过了8.8万人,每人每年199元,这意味着李翔团队今年已经将1700万收入囊中。

艾瑞咨询研究显示,在2014年,数据曾显示有69.7%网民不愿意付费互联网内容,在2015年,这一比例下降了近20%。内容付费成为新的变现模式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蔡伟看来,付费阅读未来将会成为内容创作者变现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对于不善运营和变现的媒体人而言,付费订阅的方式将会极大地弥补转型时期媒体人在流量变现方面的短板。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现阶段内容创作者通过流量进行简单初级变现的方式而言,直接通过内容换取收益来得要更加明确和可控。

对于处在转型焦虑感中的媒体人而言,也许“内容付费”时代的到来,会提供新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会成为媒体人重拾内容信心的“救心丸”。(记者/王鹏 实习生/薛星星 编辑/张慧敏)

责编: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