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邻里关系:邻居相见不相问 倒垃圾时最热闹

2017-02-22 14:59:5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海外网2月22日电 “远亲不如近邻”是古人对邻里关系最高的评价,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也一直这样亲身示范,并留下了“六尺巷”、“罗威饲犊”等传为美谈的故事。然而,从小受到这种文化熏陶的大陆学生陈嘉欣(台湾世新大学陆生)却在台湾碰了壁,甚至遭到了邻居报警的威胁。她在台湾“中时电子报”上发表的文章《聊聊台北的邻里关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似与大陆迥然不同的邻里关系景象——尽管那并不代表整个台湾。

全文摘编如下:

我是学位生,在台湾念书已两年半。念的是台北的私立大学,学校很小,地段又不便宜,只提供给陆生一年的住宿,大二开始租房,算到现在,将近一年半了,搬了两次地方,有一些体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台北所感受到的邻里关系。

我晚上习惯做点运动才睡觉,那天十点多,正在跳体操,突然听见有人有力地敲门声,门剧烈地摇晃。打开门,一位陌生的男子直接冲我说:“我是住在你们家楼下的,楼上蹦蹦跳跳的声音很吵,请不要再这样了。不然我就要报警了。”

blob.png

我很不好意思地连连道歉,关了门,回到房里,还在“警察”二字的威慑中没跑出来。

在大陆,警察的威严是很高的,只有在犯了杀人抢劫偷窃时(有时候小窃案还不一定会报案),才会出动警察。而“因为很吵就报警”,这样的情况我也是第一次遇到。

刚搬不久就被敲门

我以为只是个别人不同的习惯,后来在朋友家聊天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台湾,晚上十点之后几乎不能留朋友在家里聚会了,不然如果制造出过大的声响,也可能会被报警处理,遇到警察叔叔上门关切。朋友说,这是台湾修订的“法律”,似乎如果在晚上十点以后噪音扰民,就算是违反规定。

我想起小时候上小学,需要早睡,睡觉时楼上传来麻将声、脚步声,笑声。和妈妈抱怨,妈妈只是说“心静自然就安静了”,只好随着声音入睡,慢慢地,也就也习惯了这样的配乐。有时候,还有楼下阿姨叔叔吵架摔东西的“架子鼓声”。家里事外人是最不好插手的,况且关系就是分分合合,长辈们也就随他们去了。

最近看到网上一个帖子在探讨邻里关系,来自各地的网友纷纷表态说:

“对门的小两口两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楼上感觉像集市。”

“楼上是个装修偏执狂,已经三年多了,经常锤子电锯电钻,各种敲敲打打,还有经常家里吵架摔东西,是个极品!”

“半夜吵得睡不着,挺无奈的,就先这么过着吧!”

邻居相见不相问

对于邻居的吵闹,生气声,辱骂声还是有的,就是没见着报警的。其实请警察来协助调和,在大陆也算情理之中,不过大家就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毕竟为了这些事情破坏平时大家之间的感情,也挺不好的。可能是因为这样,大家之间的关系也一直都挺亲近。

中国有一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家里没米了呀,或是急需用药,母亲就差我到楼上阿姨那里拿点。记得一次半夜惹母亲生气,她很生气,一气之下把我锁在门外。我一直哭,哭到没力气哭了她也不开门,只好按楼下阿姨的门铃,请她出马,把我妈教训了一顿。那时我才七、八岁,还不怎么明白事理,能有这样的第一反应,可见平时邻居之间的关系有多深了!

在我们那,大家平时就会时不时串个门,当亲戚一样走动,过年也会大家一起买点东西包春卷饺子。清末学者张亮采先生在《中国风俗史》中说:“乡饮酒之礼,集一乡之人而开宴会。”逢上喜宴,如果经济尚可,也会专门开一桌给邻居。

在台湾,感觉邻居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平时在楼梯上相迎面走来,一开始我想既然没有口头问好,那就眼神的问候好了。后来发现大家都是头低低地走上走下,没有要交流的意思。久而久之,我也头低低了。

blob.png

我大陆的家也是公寓楼,楼上楼下见面都会附上一句“吃饭了没呀?”,或是一句“又要去哪里潇洒了?”有时候一聊就是十几分钟,就这样在楼梯间里,电视声都没,不过其间传来了笑声。直到有其他人邻居经过了,落下一句“怎么在这里聊天?”,几个人才恍然大悟过来,咯咯大笑。即使遇到比较不熟住户,也会眼神对视一下,表示善意。

齐等垃圾车的热闹

blob.png

话说回来,在台湾,毕竟我是租客,人来来去去,邻居之间不怎么交流也是常事,然而我发现在我们那一代的常住户之间,也没什么交集,来来去去,去去来来。

总觉得,在台湾,邻里之间彼此最近的距离,是倒垃圾的时候。似乎邻里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大家一起等垃圾车。那真的是小区里最不冷清的时候了!这时才惊觉原来小区里人还是很多的!大家一起手提着垃圾袋,为共同的目标--垃圾车,齐心等待。也是在这时,才终于看到了彼此间眼神里的笑意,眼神里面还有一丝的羞涩,毕竟不是平时习惯做的事。

当然,台湾人情味还是很浓的,遇到老奶奶或者老婆婆手提着垃圾袋,都会有一些大哥要帮着提,虽然长辈口中说不用,眼底的笑意还是藏不住的。

邻里关系的冷淡并不完全意味人情味的淡泊,毕竟台北是大都市,工作压力重,生活节奏快,人们追求的也多了,日子都被紧凑的学习或者工作占据了,交流欲望变小,更不像以前有那么多时间闲聊了。或许,两岸都应重视逐渐淡化中的邻里关系。

当然,我生活的城市,只是大陆的一个点。大陆的其他大城市,可能也台北一样,邻里关系流失比较严重。毕竟我住的是大陆的三线城市,泉州,对于北上广这些一二线城市来说,还属于比较乡下地区,生活节奏不那么紧凑,休闲方式也比较少,邻里关系自然比较热络。

同样的,我去过台湾东部凤里、鹿野等地,邻里人情味甚至更浓。连隔壁家的侄女要出嫁都知道,老人闲来无事就聚在杂货店里面聊天下棋。台北应该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候,后来城市发展了,现代化了,牺牲掉了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有时失去以后,往往就很难能够再恢复了。

怀念左邻右舍串门

最近大陆有些城市,甚至举办“邻居节”,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邻里文化和邻里精神”。其实不管形式也好,实在干也好,至少邻里关系开始被提上台面、再度重视了。

毕竟,大家都会怀念“左邻右舍经常串门,谁家要有个柴米油盐什么需求,敲个门就可以解决。”的时候。

责编:满晓彤、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