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宜兰县苏澳镇白米社区:一双木屐走出一条乡村复兴路

2017-03-16 10:17:04来源:东南网
字号:
摘要:当地居民设计的袖珍木屐,可以作为钥匙扣随身携带。白米社区邀请老手工艺人,利用后山上的林木资源,教授村民木屐制作技艺。1998年,木屐合作社推出《白米社区产业文化推展辅导计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木屐工艺传承、进行产销制度规划,开发木屐舞培训、乡土导览活动等。

在木屐馆,游客与一双巨型木屐合影。

当地居民设计的袖珍木屐,可以作为钥匙扣随身携带。

  白米社区邀请老手工艺人,利用后山上的林木资源,教授村民木屐制作技艺。图为老手工艺人在制作木屐。

木屐馆工作人员在展示木屐制作技艺,用锉刀打磨鞋底,保证鞋底的舒适度。

  东南网3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记者 刘深魁 文/图)

  核心提示:

  台湾宜兰县苏澳镇白米社区曾经处处是矿石厂、水泥厂,污水横流、烟尘弥漫,社区环境恶劣,居民纷纷外迁。如今,这里结合地方特色与文化创意,培育出木屐全产业链,成功从岛内污染最严重的小区,蜕变为生态环境舒适、人文环境优美的“木屐之乡”,成为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经典案例。

  环境,从治污开始

  “咔嗒、咔嗒”的木屐声,从白米社区的街头巷尾传来,只见游客们一个个脚踩五颜六色的木屐,穿梭在幽深静谧的石板路间,尽情地观赏,拍照留念。

  眼前的白米社区山清水秀、游人如织,可在当地老人的记忆里,以前的光景绝非如此。20多年前,这里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村民甚至自嘲为“垃圾里”。

  白米社区地处白米溪冲积河谷,整个地形呈现出“瓮”的形状,因此旧称“白米瓮”。这个“白米”并非指“大米”,而是指当地盛产石灰矿产。矿产给当地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却对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危害。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句话成了小区的真实写照。几十年里,当地开了十多家矿石加工厂,使这里成了全台落尘量最大的矿业区,居民开始外迁,社区由此没落。

  1993年,为了找回社区的生机,村民牵头成立“白米社区发展协会”,从环境监控入手,向污染宣战。但由于大量居民搬离社区,协会缺少足够的人手与污染企业交涉,社区营造困难重重。

  “经过商议,我们决定调整社区营造的方向,采取‘先改造小区、再要求厂方’的策略。”白米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林瑞木介绍说,第一步社区居民先对当地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减少水泥制造和采矿业对环境的污染;接着,复兴旧时“白米瓮”的木屐产业,作为社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第三步,说服矿石业者加入绿色产业计划,一同经营木屐产业,逐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