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天灯节的下一步:残骸要如何妥善处理?

2017-03-20 15:07:07来源:海外网
字号:

photo.jpg

台湾自然观察家刘克襄和平溪文史工作者郭聪能,带领民众走进平溪山林步道捡天灯。(图片来源:《联合报》)

海外网3月20日电 每年元宵节,台湾新北市平溪区都会举办天灯节。这项活动与盐水蜂炮齐名,有“南蜂炮,北天灯”之誉。数千个天灯在元宵节夜晚冉冉上升,是台湾元宵节一大盛事。然而,在这一盛事的背后,如何处理天灯“残骸”,也成了一项环保难题。

台湾生态作家刘克襄日前在台湾《联合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文章摘编如下:

前些时,跟平溪在地文史工作的朋友带领民众,沿铁路周遭的八条步道捡拾天灯为主的垃圾。这桩环境清洁运动并非首次,只是持续在推动,希望每年能成为常态,让我们重新思天灯节庆,现阶段还可以做什么。

每年元宵节,往往是天灯升空数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掉落附近山林最惊人的日子。隔天一大早若经过,平溪和十分两大施放区的基隆河两岸,掉落在马路、菜园和树林的比比皆是。清晨时,当地的阿公阿嬷都出来捡拾。回收一个约莫七元(新台币,下同),有此激励下,黄昏时再经过,大部分应该可捡拾干净。

因而一星期后,当我们走进森林,平均每条路线,可能只剩六七个可以捡拾。但有些挂在高一点悬崖,或在林冠上层的,恐怕都会继续悬垂,只能等待雨淋或风化的腐朽。

捡拾天灯残骸,一如在海岸净滩,总有很多心得。譬如,捡拾者常要仰仗长长的伸缩杆,才可能构到。没想到平常的垃圾,竟然不比天灯少。每一个天灯的体积都相当巨大,若能妥善处理,总觉得很有成就感。尤其是花了十几分钟,才将树顶上的取下时。又或者,它仍持续高挂,心里一定很难过。

最感窝心的过程,或许是不少登山人会顺手捡回,也有海外游客前来参与净山。当天还有人骑机车,冒雨骑一二个小时来回,只为了当志工。还有妈妈带孩子一起学习捡垃圾。他们来平溪不只是旅游,还带着回馈的心。

或许,你会以为这一切都显得荒谬,再度提出质疑。假如按过去的习俗,一年只施放一、二个天灯,上述的困扰便可解决。但现在施放那么多根本是观光宣传,如果严格限制,环境污染就能解决大半。

只是如果停止施放,平溪一带产业随即遭遇打击,难以维续旅游的活络。再者,如今天灯的意象也不只代表平溪一地。看到天灯冉冉升空,连海外游客联想到的,恐怕多是台湾。

因而此阶段讨论天灯的施放,应有不同思维,不宜停留在观光旅游和环境保护,到底孰为重要的困境。过去当局和生态团体常在此对立议题里,陷入两难。目前最务实的做法,恐怕还是尽量在对象的使用上,限制施放范围,又或设计让天灯完全燃烧,不要飞得太远等多面向考虑。

走进森林步道捡拾垃圾,或许也只是仪式,可能一天带下山的,还不如当地一位阿婆捡拾的分量,但这个以天灯为净山目标的活动,确实有多重意义。

过往游客前往平溪线旅行,多半集中于铁路的搭乘,以及在热闹小镇的来去,很少领略当地的郊野风景。这次天灯节庆以步道为核心,铁道像一条大树的主干,步道是它的主要枝条,八条步道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当多数游客懂得透过森林步道,体验这一乡野环境,大家对平溪才会有深入的情感。每座天灯都是掉落森林的宝可梦,每捡一具天灯残骸,都是在保护台湾的森林。天灯文化不只是升起,还包括了取回,这是未来一段时日,我们可以尝试的方向。

天灯节庆也不可能一时结束。我当然希望,有一天会回到最原先的状态,每年只施放两三个。当这个梦想实践,那是平溪,不,也可能是台湾的观光质地最成熟时,但这美好时光不可能这么快到来。

责编:郝伟凡、满晓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