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往,台湾可以更好

2017-07-12 11:14:2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有的时候,走过一段人生路后,我们回首点点滴滴,或清晰或模糊,为了不让往事随风而去,我们会与人分享自己路上的足迹。现在我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读研,即将毕业进入互联网行业,平凡又小而无名的我,却经历过台湾大多数孩子不可想象的中学生活,但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不断的努力,为了生活、也为了周围所爱的人。

01.踏上大陆这片土地

当初选择来大陆求学的原因很简单──父亲的工作。首先需要普及一个观点,虽然大部分在20年代前后来陆的都统称为台商,但台商里面也有是作为职员而外派过来的,阶级有高有低,不是所有的台籍人士都生活优越。回归正题,父母从小就两岸分离,从我刚出生不久直至中学是菲台两域,后来父亲被调到大陆地区,因此母亲才会选择在笔者中学时前来大陆”团聚”,毕竟“家”的时光,父亲错失了太多。我很爱父亲,但爱的不深刻,直至高中时母亲因病去世(伤感事不想再提及)。现在,父亲回台湾生活已经第四年了,我和妹妹依旧留在大陆发展,然而心里永远都明白,根还在那——亲爱的高雄。

初来乍到时是在我国三那年,用懵懂无知的眼光看待这善良单纯且落后的地方。也许,在许多台湾人眼里,大陆是个刀山剑林、腹中鳞甲的险恶之地,然而,前来大陆乡下的当地学校,一切是那么淳朴节俭,大家都在为了中考(考高中)做准备。

吓人的‘政治’课”

来到大陆,不免被政治议题所围绕。第一次政治课结束后,老师邀请我第一节晚修到办公室聊聊──推开门的刹那,一圈的椅子入了我的眼帘,原本心里还窃喜晚自修可以少上一节课的心马上笼罩不祥的阴影,果不其然,一个个排队进屋的政治“课代表”(小老师),拿着笔和本子像走秀一样入场入座。最后被老师拉到中间,以”站着”的姿态完成人生第一次”访谈”:

“你是台独吗?”

”你们台湾人都支持台独吗?”“台湾人怎么样的?”

“我喜欢台湾偶像剧,说话好好听啊,你们说话都这样的吗?”…...

依稀记得所有关于政治议题的回答不外乎都是”不知道”、”不清楚”、“什麼…”,而问到偶像剧吃喝玩和描述台湾的学生时,虽然不记得当时具体胡说海说了什么,却清楚记得各个小眼神光亮亮的闪烁着。

现在回想起来,已经分不清他们的眼神中夹带着什么情绪了,是期待?羡慕?还是感慨、失落和无奈?

意想不到的感动”

大陆的中学会要求学生住宿(有些小学甚至幼儿园也会要求住宿),并有晚自习(晚上七点至10点)。宿舍以12-18为单位,环境如当兵的铁床和木板的上下铺,铺上一层草席,夜晚挂蚊帐还可能有青蛙、手掌般大的蜘蛛;纪律像当兵的豆腐块被子,漱口杯和牙膏牙刷的摆放角度多个规矩;生活如军人要自己打热水洗澡手洗衣服等等。所有一切,冬夏如一。

班上有60人左右,每个人桌上、抽屉、椅子底下都堆满了书,能写字的空间只有12cm桌子的长度。上课时间从早上7点开始早读至中午放学,下午两点半上课至五点半,晚上七点回来晚自习至十点,整整11个小时(除了体育课外)都必须待在教室。

然而,下面笔者想和大家再分享些在台湾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难想象的求学现象——勤奋、心酸、泪水、感动。

先说说勤奋。当我还在休息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凌晨五点多起床,在校园找了个角落开始背书、朗读英文,早早六点就到教室做题(练习册等),中午放学时下午开始上课之间有两个半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但是他们吃完饭反而马上又赶回教室自习,下午五点半放学后有些去跑步吃饭,六点初头又回到教室读书做题,待十点晚自习一结束冲回去洗澡(洗冷水哦,冬天十度以下也是如此)洗衣服,十点半熄灯后在被窝里拿着小手电筒继续奋斗,就这样日日夜夜重复着。

再说说心酸和泪水。大陆没有月考,只有期中和期末,由于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一个村里能读到好中学的或说家里有条件给付的不多。依稀记得某个夏天,笔者的下铺(现在成了闺蜜)曾考试考砸了,边哭边说“村里的长辈昨天在我要去车站时特意塞了5块钱叫我吃好,压力很大……”,笔者听了虽然无法完全体会,心里却沉重莫名。后来笔者渐渐懂了,十几岁的孩子的日夜辛劳,她当时的泣不成声,不是仅有对自己的交代,也许是为了维护父母的颜面,也许更多的是背负着全村的期许。


最后来分享个感动的故事——

笔者的生日礼物。另一个好闺蜜也是笔者的高中同学,也是农村长大,吃饭时是不舍得给自己多加一个菜(加一道菜五毛钱人民币=2元块台币)的孩子,叫蔓时。永远记得16岁那天的早上,恩,还在赖床,在离七点早读仅有二十分钟时惊醒的那一刹那,发现有张小纸条、一个水煮鸡蛋和一小瓶酸奶(yogurt)透过过蚊帐放在了笔者的枕头边,”我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没有什么好送给你的,鸡蛋和酸奶请你不要嫌弃,生日快乐,友谊长存——蔓时”。她,教会了我人情中重要的一课——有人比你更努力;没有一分礼物比心意更为贵重。

02.专业与工作所学分享

笔者现在即将毕业准备进入互联网领域工作,目前已经在决定入职的公司上班两个多月了,有很多心得体会想与在台湾的大家分享。但此之前,还是先来介绍一下笔者的学习历程好了。

笔者是理科出生,高中为理科(化学班),大学为生物工程系的学生,硕士读的却是传播学系(新闻传播),毕业后将进入互联网公司——奇虎360工作,职位为产品经理,打算为亚洲的程序化广告(Programmatic Advertising Technology)领域尽一份心。很多人看到这可能会与笔者的诸多朋友一样不知道笔者这个工作到底是在干嘛,要做什么?而在这些困惑的朋友当中,有一位总结能力较相对较好的对笔者的工作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是新的技术,又不用埋头在技术领域,还能时刻接触到最新的市场,又跟大部分人生活有关。

在线广告交易-程序化购买”

程序化广告是采用比较新型的在线广告投放逻辑,需要技术和数据的支持。在线广告市场是比较复杂的体系,与传统广告运作逻辑不一样,它贯穿了互联网生态链的各种角色。简单介绍一下,传统广告的入口大家都很熟悉,是街道海报、捷运看板、霓虹灯招牌,大众媒体上则常见于报纸、广播、电视等等,当互联网的出现,开始有门户网站、Facebook等SNS或BBS网站页面,网络中较传统的广告形式用专业的广告术语为”Banner”、“Button”、“Couplet Ad”、“Pup up”、“Floating ad”、“Text Link Ads”。

而在线广告市场与传统广告市场最大的不同,在于“交易模式”的不同和“创意素材”的投放的自动化:在早些时候,广告位的买卖几乎是采用包段式交易,既广告主(投广告的人)购买了这些广告位,一段时间内都拥有这个广告位的投放权且需要先完成广告的制作并给媒体先审核,例如报纸的应刷广告位版面,电视节目的时段广告,且广告的产生都是需要预先制作好完整的素材或剪辑工作;但对于在线广告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电商市场的崛起,开始出现Targeted Ad 和Retargeting Ad的广告形式,采买方式也实现了RTB(Real Time Bidding)形式,即实时竞价,采用CPM或CPC等收费方式,广告素材也不需要预前做好完整的剪辑,而是通过技术实现素材与文字的自动拼接、自动竞价、自动投放来展现给受众(互联网用户)。

总体来说,在线广告市场,是互联网商业变现的市场,而其中的计算广告(Computational Advertising),是产生和运作这整个市场的技术,支撑技术的是来自于大数据(Big data)。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类似台湾的诸多制造厂商来说,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都不错,但没能曝光的话,机会相对就少很多,而大陆现在的电子商务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也是抓住了互联网的属性与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的契机,毕竟产品资讯的传播范围与消费额成正比。在线广告市场,这种通过互联网的流量变现过程,从经济学角度讲,互联网经济与广告经济都属于信息经济的具体技术形态或产业形态,核心要素是数据,它的经济学特征则是”所有能够传播信息的商品,其售价都会趋向其边际成本”。确定数据商业化与广告产品化之间转换的逻辑、方法和路径极为重要,计算广告恰恰是这样一种经过多年实践的有效体系。

对于用户感受方面,由于Retargeting(重定向)技术,会向用户推荐经过审核后的广告(比如,审核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审核广告主(投广告者)的背景与资质、屏蔽已经出问题的产品广告…等等),来提高用户的广告体验。

笔者的工作正是为了推动与优化这个交易市场环境而存在的,不只服务于广告主更方便的投放广告,更服务于用户,让用户在接受到广告信息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与信任。

大数据时代的广告产业变革与创新正在进入台湾广告市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中国广告产业的竞争格局,并且开始蔓延至台湾。笔者的工作正式围绕这一大数据的广告产业——RTB广告新生态体系。RTB就是我先去提到的广告竞价体系,这种体系模式最早于2009年美国出现雛型,2012年开始在中国萌芽并快速发展,然而到了2014年中,才开始进入台湾广告市场,不仅Google、Facebook均相继开发RTB广告购买机系统,2012年中国互联网巨头BAT也逐渐加入行列,2015年3月Yahoo台湾宣告跟进RTB,对代理商和广告主印象胜剧。

大数据的时代里,传统的广告运作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传统的购买媒介广告位和流量方式向直接购买受众转变,大众传播模式向精众传播模式转变,广告效果评估的模糊化向可视化、精确化和实时化转变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将营销、预算向数字媒体广告倾斜,传统广告产业亟需转型升级,适应广告主需求的变化,为其提供专业的数字营销传播代理服务。

为了说明此种变化的两岸情况,稍微普及一下相关概念: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产业价值链结构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购买公司和广告媒介组成,广告公司代理广告主的广告业务,替广告主制定媒介计划并执行广告媒介的购买。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广告产业价值链结构将细分为广告主、DSP公司(需求方平台)、SSP公司(销售方平台)、Ad 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DMP公司(数据管理平台)、数字媒体等,DSP公司和DMP公司代理广告主业务,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心理和行为,从而执行广告程序化购买;SSP公司则是数字媒体的销售方平台,通过聚集大量的数字媒体和网络流量,提升广告媒体价值;DSP和SSP公司在Ad Exchange中进行交易。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型的互联网企业如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等都建立Ad Exchange,同时成立或并购国内领先的DSP公司,强势进入广告程序化购买市场,对于大数据的开放与流动具有积极作用。大数据时代,程序化购买将会成为数字媒体广告投放的主流。

在美国,据调研公司eMarketer预测:“在美国,程序化广告投放将继续作为相关的显示广告投放中的最大份额, 而RTB广告投放将占程序化投放的最大份额。2014年,美国RTB占到显示广告投放的34%,同时非RTB程序广告投放占29%的份额。但是到2017年,RTB将增长占到显示广告投放的52%,而非RTB程序化广告将占31%,非程序化广告投放较为平稳。”由此可见,执行广告程序化购买的DSP公司将会成为数字广告产业的主导力量。

在中国,淘宝的广告交易平台tanx始于2011年10月,兼具dsp平台的功能。google的adexchange平台于2012年4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随后,腾讯的tencentadexchange发布,但布局定位更偏重于腾讯站内的资源整合,尚未走向全网运营。腾讯内部还有一个基于rtb技术的业务——广点通,在pc和移动端进行运营。继这三家之后,百度也有了自己的bes广告交易平台。以上四家广告交易平台即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广告交易平台。2014年5月,360也加入了这一布局中,在于聚效广告平台肩并肩合作后,加上360固有的雄厚PC与安卓移动资源,也来势凶猛。目前中国的RTB市场生态——中国著名市场研究公司艾瑞咨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全年RTB广告投放量约为9.1亿元,2014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540亿元——“除电视之外,广播电台、报社、期刊社的广告营业额都出现了下降,但新媒体用户规模扩张、广告产品形态创新,广告主对新媒体的广告价值愈发认可,并且受近几年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广告主在广告投放上更加理性、更加看重广告的投入产出效果,这均促使广告主会有意识地将原本全部投放至传统媒体上的广告预算分流一部分至效果更清晰、更易测量的新媒体广告上。因此,这也导致了传统媒体广告营业额呈现下降态势,这必然影响广告公司的未来发展。广告公司积极拓展数字媒体广告经营业务,向数字营销传播公司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至2015年,中国程序化广告支出投向移动设备的份额越来越大,流量逐步呈现从PC向移动转移,具体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到BAT等广告市场玩家在移动端布局的影响。

RTB在各产业中,又以拥有强烈网络广告购买需求的电商业者最积极,全中国最大的DSP(Demand-Side Platform)平台聚效广告执行长杨炯纬指出,全中国前200大的电商业者,有8成都已透过聚效广告购买数位广告。而“台湾RTB的发展速度快得超乎我预期,我本来以为会慢一点,现在提早到了!从去年年中就开始烧。”年初才宣布与中国最大广告需求方平台聚效广告合作的ADPartner执行长林毅祥如此形容国内的RTB(Real-Time Bidding)热潮。

在台湾,RTB生态才刚萌芽于2014年,提供RTB相关服务的业者已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其中沛星科技-台湾数字广告Appie甚至于2014年6月20日获红杉资本A轮资金600万美元,成为台湾第一个得到红杉资本投资的新创公司,为台湾DSP业者打下一剂强心针,然而目前台湾广告主对于即时竞价系统的认知仍处在启蒙阶段,愿意将广告预算投入即时竞价系统的并不多。宏盟媒体集团执行长黄燕玲就指出,现在台湾大多数的广告主都只有DSP的某一部分概念,也都还在尝试理解究竟可以为他们带来何种程度的效益。大数据时代系统中,拥有即时竞价(Real Time Bidding)功能,扮演着需求方平台(Demand Side Platform)角色,可以精准锁定广告投放受众的地域、时间、行为、兴趣、内容条件,更因为自建数据库,更可掌握受众在不同装置、媒体上的行为,提升跨萤目标受众锁定的精准度,然而广告产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业界能否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及时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将直接决定台湾广告产业未来的竞争格局和走向。

以上,不知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是否能大致了解笔者的工作与在线广告市场,又或者心里有些许的与台湾市场环境做了个瞬间对比?在分享专业与目前工作拙见之后,原谅笔者的多愁善感,在大陆这么多年,看着从落后破旧至逐渐追上台湾,心里不只一次的感叹台湾可以更好,更希望能借此机会让我深爱的台湾的乡亲父老们能够意识到台湾的现状,其实笔者从小至今二十多年到处奔波,在台湾、菲律宾、大陆这三个地方生活和求学过,生活不算富足却满足,高中妈妈去世后有两个妹妹需要照顾,爸爸后来辞职回台,因此研究所几乎是自供自足中度过。本次会愿意自愿提供此稿坦露自己的过往于公众,也仅是为了支持台湾赴陆学生的期许,并倡扬怨天尤人是最拙劣的解决之道,同时希望台湾的同学与各位年轻朋友,真的到了该放下些许的骄傲,看看世界,看看自己,台湾想拼“小确幸”先要拼“经济”。(陈曦)

来源:两岸青年微信号

责编:夏丽娟、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