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选择来大陆?一位台生的自我拷问

2017-07-26 08:31:02来源:海外网
字号:

微信图片_20170726082934.jpg

自从把前往北京生活这件事公诸于众后,不管是在岛内还是岛外,几乎所有人逢我会问的一道基本题便是:

为什么我要选择到大陆念研究所。

通常我会随着当时的心情与感触回答不同版本的答案,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对话的核心概念总是导向,因为我觉得大陆这个地方太有趣了。

台湾峰回路转的各种关系、相似却又不同的文化差异、人口母数多造成新闻时有所见的各种奇葩异象……同时就现实层面上来说,毋庸置疑大陆就是个与整个世界未来脉动发展息息相关的巨大舞台。做为一个全世界都在关切其一举一动的新兴市场,中国的崛起,连带地也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全面变化,甚至可以说从根本上颠覆了工业产品和原物料之间的交换条件,以至于加速了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

微信图片_20170726082943.jpg

举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而言,早在五年前,中国大陆和非洲的贸易额就达到了一千六百亿美元,占非洲对外总贸易额的百分之十八,也就是一直呈现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十分依赖非洲的能源。同时显而易见地,这几年来越来越发达的中国,也开始进行各类投资,因为这个缘故,中国本身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在国际间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上一个十年,中国进出口银行给非洲提供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贷款,无论是短期的、长期的或是融资,金额加起来超过六百七十二亿美元。而在这个时期,世界银行不过进行了五百多亿美元的融资。从数字端就可以妥妥地看出这些日子以来,中国在世界局势中角色的变化。不只是非洲,在其他任何国家也常常可以发现类似的景象。

很显然地,中国发展的道路绝对会深切地影响到人类的未来。到现在中国已经减免了三十五个贫困国家超过三十亿美元的债务。这些表现不仅震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也撼动了过去传统国际机构对于世界发展和治理的话语权。显然中国即将在美国式资本主义和西欧式民主社会主义体制以外,开创第三条道路,当中国大陆独树一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逐渐在非洲、拉丁美洲、南亚等地被感受到时,身为地缘以及文化上都息息相关的台湾年轻一代又岂能置若罔闻,彷佛这一切都能置身事外。我想,无论未来何去何从,人生若能够在青春正好的时候,搭上时代的潮流,用自己的双眼亲身见识此处高速发展的真实状况,总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而且事实胜于雄辩,我自己毕业后这两年也见识了很多同校系的学长学姐在陆陆续续来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方就业。

当然每个人离乡背井的原因都不尽相同,然而既然来自五湖四海的英雄好汉都选择来到这里作为人生成就的一个试炼场了,想必也就是一记中国等同于未来世界人才集散地与舞台的信号吧。其实随着时间过去,耳濡目染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做好了要来大陆接受挑战甚至就业的打算,对我而言,除了直接来这里工作,我想若能把握人生最后的学生时光来这里建立人脉,趁早把地气接好,为将来的职涯发展铺路至少是没有什么损失的。

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际上来到大陆念书后,也更能实际感受到大陆年轻人本体与我以前想象中的异同。身处在快媒体的时代,在台湾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接触到许许多多渲染关于大陆学生狼性本能的报导。然而,其实在我自己亲身踏入这个大染缸的这段期间内,我反而没有特别感受到极端张牙舞爪的竞争强度。也可能是现在生活圈还算单纯的关系,我目前在学校所接触到的大陆人都不是那么踩着别人头往上爬的。

不仅没有什么称得上明争暗斗的心机大战,我的同学朋友之间彼此也都很乐意互相提供帮助,无论是在学业上就业上或是生涯规划上都愿意彼此交流彼此分享,整体而言是良性的竞争。而基本上我在这里还没遇到对我不友善的大陆同学,都能交上朋友。对于彼此之间的异同也能透过社会风气、教育背景等因素进行探讨与理解。其实就算是大陆本身也有很多南北方的差异,所以同学之间本来或多或少就会有些不同的地方,但大家都能习以为常,透过沟通了解彼此。

另外我并没有特别感受两岸教学体制上课方式有太大的不同,但平心而论就同样分层的学生而言,大陆的学生真的认真很多,同辈间的竞争,因为人口多,数量变化自然产生质变,所以竞争强度当然也紧张很多,但大多是是良性的循环,我自己觉得在这里我有感受到比在台湾更上进的读书氛围,会让我更有自觉要对未来更负责更努力。此外,之前在台湾也很容易看到媒体喜欢渲染大陆的学霸们多爱念书,特别报导图书馆凌晨还有人挑灯夜战,天还没亮就有人到图书馆门口排队等占位置等等,然而我的想法是,这只是部分事实。而就以我的生活圈而言,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已经念到研究所了,而且我念的又是专业型硕士,本来就不以培育学者为导向的研究所,所以尽管同学们学术的底子也都稳如泰山,但比起拼搏学分积上零点几分的差异,更多人会选择在读书之余积极规划职涯发展。

我目前就读的是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国际商务硕士。班上除了我一个来自台湾的学生以外,还有其他七名来自包括法国、加拿大等各国的国际学生,比起其他专业,我的这个科系的成员组成还是相对国际化的。当然还有其他来自其他各省的个中高手们。而虽然我在大陆和在政大选读的专业是一样的,都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但两边的未来规划导向确实存在着很显住的差别。

微信图片_20170726082953.jpg

台湾同学的简历多半有着多元丰富却又套路类似,基本上就是大一大二积极参与社团担任干部、寒暑假担任海内外志功、大三开始参加商业竞赛、寒暑假开始第一份短期实习、大四下到世界各地当交换学生,并开始物色工作,而出路大多百花齐放在各行各业各自精彩; 然而在这边的商管学院,则几乎有八成以上的同学以同学们很早就以金融领域作为未来的依归,因此在履历模式上,几乎也有着既定的公式。

以我所见到的课堂展示与私下看到的linkedin而言,通常与我同年纪的经院商院研究生,都已经具备了三个以上的实习经验,标配就是一家管理顾问公司、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各种大小投行券商实习。部分家境比较富裕的同学也有了欧美知名学校的交换,在履历上透露的讯息也就等同于流畅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CPA、FRM、CFA、司法考试更是大家从一入学就开始兢兢业业准备的方向。而在实习的氛围上体现的差异又更有如天壤之别了。台湾一般的概念就是一份工作得来不易,因此如果一个公司没有太多让人不适应的地方,大家通常都会安身立命地干满一学期或至少四五个月;然而在大陆,两三个月一跳是稀松平常的事。

如果钻研大多数人的的简历,不难发现很多在一个阶段内涵盖两到三份实习的例子。就表示可能该位同学同时找了一个可以在公司外执行任务的职位,或是一个去两天、一个去三天。核心思想就是大家都很执着于刷履历这件事,藉由累积履历上的数量渐渐换取质量。毕竟这里虽然机会多,然而竞争也激烈,为有太多同质化的人一起抢类似知名的工作,而公司也乐得多征收便宜好用的廉价劳工,整体来看这个市场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所以海投、被拒绝、求职信渺无音讯在这里都是常见的事。

整体而言,在大陆这边念书工作所获得的最大好处,还是在于拓展视野。中国市场体量是如此巨大,举银行产业为例,台湾前十大银行规模的总和还比不上任一间大陆四大行,因此在资产配置、资金运用上就必然性地会存在差异。在GDP增长率为6.9%的大陆与增长率1%不到的台湾,社会氛围和同学间氛围还是截然不同的,而大格局就会带来数量较为庞大的机会,因此,在寻求机会的层面上,年轻人能拥有更多的选择去砥砺自己或寻找自己生命的方向,透过各式各样各地的工作与学习机会,游走在各行各业各职务各领域之间历练。

当然我觉得改变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但那并不意味这要失去自我,为了改变而勉强自己去改变到底有没有其价值又是另一个大哉问。我也很常在两岸之间的生活圈间的思路差异感到挣扎。如果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会不会也变成凡事以向钱看齐为导向。或是看起来最高大上最华丽的公司职务名称为标竿。当我来到人大念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下,我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是自己热爱的,我很幸运,来这里第一个月就有学长内推在日商咨询公司的实习机会给我,然后第二个学期也很幸运地投第一份履历就进入了国内前三大因特网公司的营销岗位。这些明中贵人相助或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都一直铭记在心。

在校园里,也可以发现不是每个同学都折服于这里的课程强度,学分积靓丽显眼的台湾人例子也是所在多有。参加校外的聚会时,也能经常遇到优秀的台湾同胞,自己从前的同学也有许多前进了高大上的产业,无论是在外资企业如亚马逊,国内本土集团如美特斯邦威的,或是在新创公司从无到有已经获得天使轮投资的,优秀案例不胜枚举。但其实如果认真要在这里发展,我认为在这里发展,除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有很多因素要克服,最难过的那关,可能还是在于生活习惯方面。比方说上下班搭地铁,天天都像在挤沙丁鱼,乱吼乱撞被乱插队,必须多等两班车走过才能勉强挤上回家列车,而这样的旅程可能要持续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还得摸索出大的像迷宫似的地铁站里转运的路线。主管指导改简报改文案时,因为不熟悉这里的拼音,打字较慢,显得很不灵光,被问到为什么打字这么慢也只能苦笑着自己还在适应。专业术语生活用语即使尽量提醒接地气的用法了,或多或少还是会有漏网之鱼。雾霾严重到两公里以内的建筑物都觉得看不清楚,出门就像深陷生物武器的战场。

学生时代能住学校宿舍、吃有政府补助的学生食堂,然而一旦踏出校门,要面对的就是占了生活开销一半以上,几乎是台湾两倍的房租,而在高物价水平下,饭钱和交通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班上同学职场同事只要聚会必定你一杯我一杯,各种官腔恭维,这样的酒国文化对向来生活单纯的台湾大学毕业生而言好不好适应?第一份实习要靠内推才好进的去,那要是没有背景的孤家寡人的应该要何去何从?这里实习薪资不比台湾有最低工资的保障,每个小时不到一百台币的薪资,付完来回地铁和饭钱就所剩无几了,这种CP值心里能接受吗?这些事情听起来很像很小很小的抱怨,但也有可能巨大到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微信图片_20170726083001.jpg

长年吸北京的雾霾是否会在无形之中造成生理上的长期损害?人际关系拓展的错综复杂是否会牵扯出致命的关系?在北京的这段日子,也逐渐能明了中国大陆许许多多现象和表征背后得原因,而不只是看到乱象就去讪笑。能不能理解这样的环境、接受这样的环境,适应这样的环境,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释。也因此很多人问我毕业后会不会留在这里发展,我总是无法很胸有成竹的稳下定见,因为生活真的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而已,在各种需求规划的排列组合下,留下来落地生根,亦或是回到宝岛安居乐业,都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人道的酸甜苦辣机会成本,绝不能说毕业后在这里找到高大上的工作了就是人生胜利组;也不是就业过或念完书就离开北京回到台湾便是无法在大陆市场找到一席之地的表征,人生终究不是那么一番两瞪眼的事。

“你的优势是什么?”这是不管是何种面试都很常见的问题,也是我常在午夜梦回时给自己的提问与反思。来到这个环境生活,竞争真的就很像照妖镜一样马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底气,无论是拿过国家级奖学金的学霸、与各科老师都熟稔的宛如自己指导教授般的社交大王、有过多种既深且广实习经验的工作老手、有条有理的简报达人,我到底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我相信,有一定能力的人大多终究是能走遍天下的。今天不会一个在台湾的麻雀单纯来到大陆就好像吃了大补丸直接进化成老鹰。其实在与这个环境挣扎拼搏的过程中,我想就是一种竞争力的提升。想想班上那么多语言不相近、文化不相符的欧洲留学生都愿意参与这进程了。我们台湾人又岂有轻言放弃的立场?优势想必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演进中形成而来的。人人都在且战且走,我不觉得真有那种人能百分之百厘清自己的方向并稳稳抓牢每个机会,但是愿意一路上保持谦卑的姿态持续学习近平总书记是有比较大的机会找到能安身立命的空间。不仅仅是中国,我想就身为一个“人”,舞台不必仅限于两岸。

我现在做的,就是抓住近年来无论是商业上还是政治上,两岸的互动都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透过这些活动彼此都能更加了解对方,也就有了创造更多福利的空间。不用彻底改变自己,也不用刻意违反自己天性去融入模仿,平静地走,我想终究会走到海阔天空的。所以我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前景还是相当看好的。这里竞争真的很激烈,但机会也很多。有些地方有些国家不见得努力就能争取到更理想的生活,但我想大陆还是有让努力的人被看见被培养的空间,但前提是自己要准备好,多做好功课,专注在自己想要发展的领域,让自己成为被需求的人才。(黄棨平)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两岸青年”

责编:满晓彤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