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两岸发展道路竞比的历史性转折

2017-12-08 15:22:26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两岸关系的基本矛盾是发展道路及其发展水平的矛盾

许多年来,由于少量“台独”势力的存在及其间歇性嚣闹,致使不少人似乎已经遗忘两岸间的主要或基本矛盾何在。胡锦涛在2008年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讲话中对此有过明确界定:“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笔者曾不厌其烦就此指出,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的政治对立,当然就是毛泽东主席曾经阐明的围绕中国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不同选择。1949年以后,两岸实际上始终继续围绕这种政治对立进行着长期的斗争与竞赛;从解放台湾与“反攻大陆”,到“一国两制”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无不如此。这无疑构成两岸关系的基本矛盾,也即决定60多年来两岸不统一状态的基本因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两岸开启交流时,台湾正处于“四小龙”经济起飞后“钱淹脚面”财大气粗的阶段,多数声音是经济与生活水平接近后再谈统一;九十年代台湾实施西方式政党政治,一度更有“经营大台湾,建设新中原”和“民主灯塔”之谓,这种“道义”的优越与俯视无不属于上述“政治对立”的遗留与延续。

两岸发展竞比由量的渐变到全面翻转

大陆自改革开放后,历经无数艰辛困难,各项事业克难前行,至现在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两岸经济发展与物的对比已不待多言。而十九大之所以触发人们认识与看法的进一步转变,则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一是如十九大所回顾总结,过去五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性变革。譬如,铁腕反腐不仅消除党内和社会存在的严重隐患,也彰显出公平正义、以法治国的坚定取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共同富裕的举措全方位推进,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创新驱动战略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文化软实力与传统文化影响显着提升,人民需求由物的满足开始向富而好礼转变,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并不断获得现实回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意义与影响深刻而广泛,归根结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切合中国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是正确而卓有成效的。也因如此,近年国际上对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的正面评价逐渐增多,负面攻击明显减少,长期存在的“中国崩溃论”逐渐消歇。

二是十九大报告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两个十五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蓝图世所罕见,也为世界所称羡,已经看得见、摸得着。通过过去五年习近平治国理政展现的巨大执政能力,人民对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同时,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面向未来倡导构建人类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无疑极大提振人民的民族自信与对未来发展的高度信心。

习近平多次指出:“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两岸自1949年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曾经长期受到怀疑与攻击,中间也经历了苏东集团的整体性塌陷。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以中国崛起的辉煌成就、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与生命力。人们至此认识到,倡导“四个自信”,绝非徒托虚言。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