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商龙头“网络家庭”旗下“商店街”与境外“虾皮”竞争失利,台湾《中国时报》今日(14日)发表社论表示,“商店街”竞争失利案例,很清楚让我们看到全球化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台湾一味抗拒大陆,不肯思考与大陆合作,只会把自己推向断崖,落入孤岛绝境。这真的是台湾人民所期待的吗?
社论摘编如下:
台湾电商龙头“网络家庭”旗下“商店街”与境外“虾皮”竞争,不堪长期亏损而决定终止上柜,以每股44元(新台币,下同)收购在外流通股数。本土电商竞争失利,反映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网络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挟雄厚资本而来的外来竞争者,台湾业者应如何自处?瞻望未来,台湾互联网与物联网相关业者的处境势必更艰困,台湾需要全局性战略的再思考。
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方兴未艾,尤其网络科技崛起与行动通讯普及,推动电子商务的低成本与高效率化逐渐吸引消费者的偏爱与零售业者的投资兴趣,电商已大幅取代传统零售销售模式。2017年全球电商销售额超过2兆美元,预估2021年将倍数翻转,达到4.5兆美元,在这样的浪潮下,台湾电子商务市场也连年成长。资策会最新数据指出,2017年台湾电子商务规模粗估1.25兆新台币,已成为新兴兆元产业。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台湾,跨境电商平台是全球电子商务市场高速成长的关键角色,其背后倚靠的就是网络无国界的特性。某种层面上,这也意味着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时代正悄悄来临。
传统的全球化依赖的是商品与劳务的贸易往来,以及产业价值链的互通有无,带动各国的经济发展。现今及未来的全球化可能更加倚重网络平台的作用,就如同马云提出的电子全球贸易平台概念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可能产生巨大的质变。
“商店街”下柜虽然背后主因是来自“虾皮”的强烈竞争,但本质上还是“商店街”的使用接口、服务与客户体验无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自然就被全球化的潮流给淘汰。特别是在网络科技愈来愈发达之际,透过网络或新兴科技带动的创新模式,将让企业面对全球化竞争时更加激烈。商店街案例只是其中一个缩影,未来势必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例子出现。
但我们可以把全球化视为洪水猛兽吗?还是应该借力使力、当作企业转型升级的养分?答案显然是后者,毕竟全球化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另一方面,竞争与合作是人类社会的创新动力来源。有竞争,才有危机意识,才能刺激企业创新转型,也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合作则是获取资源与技术的重要管道,更是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迎向全球化,正可加速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进行。
这些年来,自“太阳花学运”以降,台湾社会“反中”、“拒中”、“抗中”的情绪四处弥漫,挥之不去。反全球化、反服贸、否认两岸经贸往来对台湾未来的重要,已成为政治正确,让企业对拓展大陆商机瞻前顾后,裹足不前,加上其他政治经济因素,近年台湾企业新投资金额锐减。最近经济反中范围扩大,只要具有陆资成分的企业或资金,基本上就不欢迎来台投资或参与并购,这让台湾企业少掉很多竞合机会,也造成台湾经济向前行动力的削减,这对台湾经济长期发展而言绝非好事。
“商店街”竞争失利案例,很清楚让我们看到全球化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台湾无法自绝于世界洪流,在新兴全球化浪潮中,主导力量已非如过去,悉数掌握在欧美先进国家手里。由中国大陆带头的新兴市场力量正在快速崛起,游戏规则也在重新改写。台湾一味抗拒大陆,不肯思考与大陆合作,只会把自己推向断崖,落入孤岛绝境。这真的是台湾人民所期待的吗?
民进党当局显然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或者是刻意地忽略与逃避,但不论何者,都只会让台湾未来处境更加艰困。台湾曾经紧紧抓住过全球化机会,透过比较利益与专业分工,创造名留青史的“台湾经济奇迹”。未来,全球化仍是台湾经济再次起飞的不可或缺要件。只是,随着全球经济板块的挪移与重组,全球化的齿轮不再只由欧美先进国家驱动,大陆的角色会更加吃重,如果主政者无法看清这点,针对既有政策做出因应,那么,对于台湾的经济前景其实也不需太过期待了。
责编:童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