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浙江富阳黄公望隐居地 寻"富春山居图"百年风雨

2018-06-14 09:18: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台湾“联合报”记者来到黄公望隐居地,体会这座兼具山城之美和江南之秀的典型江南山水之城。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 真假公案断分明

1551230903723678.jpg

黄公望纪念馆展厅,主要陈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剩山图”以及“富春山居图”传奇经历和历代名家评论。(来源:台媒)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着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此图为何被一分为二?又为何一半在台湾,一半在大陆?这其中究竟有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
黄公望始画“富春山居图”于元至正七年(西元1347年),于三年后的至正十年完成,此时黄公望已经是82岁高龄的老人了。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江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绦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无用上人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乾湿并用,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了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观赏临摹。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六十九年(西元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六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隔年他又得到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其实,此前乾隆皇帝已经得到一卷“富春山居图”,也就是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图”,后世称之为“子明卷”,这是明末文人临摹“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竟然把乾隆皇帝给蒙骗了。而后来他得到的那一幅是真迹,才算“富春山居图”真正地进入了宫廷。就在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二百年。西元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一万多箱的珍贵文物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运至南京。

文物停放上海期间,民国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幅,实际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幅却是假的,便推翻前人的定论,还此图真实面目,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而今这真伪两幅“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中国书画收藏史上一段公案。

吴家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后来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当时在浙江博物馆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后来几经周旋,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诚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责编:朱惠悦、徐亦超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