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两岸交流成推动统一的强大内生动力

2018-06-26 09:01:52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香港中评社6月26日报道,6月24日,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举行,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党政治研究所所长陈星出席会议并发表观点,他谈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岸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开放两岸交流,此后在大陆的大力推动之下两岸交流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现在已经形成多层次、大纵深、全方位的交流格局,两岸交流成为推动国家统一的内生动力源。随着两岸交流的继续深化,国家统一的内生运动系统也会进一步加强。

陈星表示,两岸交流是民心所向,《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至今已经历四十个年头。在这四十年的历程中,大陆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两岸交流成为两岸互动的应有之义以及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可欲路径。两岸交流与沟通是在较为特殊的情境下出现的事物与现象,即两岸交流一直是两岸政治对立大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自1979年以来,两岸虽然没有军事冲突,不过两岸对立的政治状态却一直存在,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的两岸内战状态也一直没有从法律上得到解决。换句话说,两岸虽然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拓展,但是一直面对着不稳定的政治环境,这不可能不影响到两岸交流,但两岸交流仍能不断发展,并以此不断改变两岸关系的基本结构。陈星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两岸交流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是密切相关的。

两岸交流的发展是祖国大陆大力推动的结果。陈星表示,从两岸交流的源头上来看,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家统一路径的设计事实上成为两岸交流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此外,在两岸政治对立情况下两岸产生如此庞大的交流规模与深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两岸交流符合民众追求自身福祉的深层需求,从而构建出了两岸交流能够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民意基础,也是两岸交流能够在政治互动模式不稳定的情况下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也意味着,一旦两岸交流之门打开,就很难再度关闭。此外,两岸民众的历史同源性及文化同质性成为两岸交流扩大的重要支撑因素。虽然两岸民众在观点上可以有差异,但在认知模式上却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具有迅速扩大亲和感的心理基础,这些情形加上两岸之间血缘、地缘等联系,使两岸交流具有优越的先天条件。陈星认为两岸在文化和心理上的亲和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的事实,也是对未来两岸交流可以抱持乐观态度的重要条件。

陈星表示,两岸交流具有强大的内生动能,也正是因为如此,两岸交流本身具有自组织和保持自我发展态势的趋势,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的意涵,一是两岸交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自我扩张的动能,只要条件许可,两岸交流的规模会持续扩大,这已为两岸交流四十年的历史所证实;二是两岸交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并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两岸重新进入冲突的趋势,就台湾岛内来说,能够抑制“台独”势力破坏两岸和平与稳定的冲动。两岸交流的这种内生动能是持续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自我强化,成为维护两岸和平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内在逻辑基础。

陈星谈到自1979年以来两岸经济交流问题上台湾当局大部分时间均是持消极反对的态度,尤其以李登辉时期最为典型,不过这并没有阻挡住台资西进的步伐,台资反而通过各种规避措施不断流入大陆,成为两岸交流的大宗,而当前民进党当局对两岸交流的消极态度也没有得到台湾民众的认同。

陈星认为,两岸民间交流经过过去近四十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进路径以及稳定的联结和运作方式,这些结构性的架构短期内不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变化,两岸民众经过长期交流,已经形成了对两岸和平发展以及两岸合作共赢的共同认知,这是两岸交流能够长期持续的心理和认知基础。同时,在长期的交流与合作中,两岸民众已经形成了共处与合作的基本规范框架,双方的分歧与共识都容纳于这一规范框架之中,而民众之间的情感联结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中产生并不断加固。在一定程度上说,双方已经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圈,以及基于经济合作与亲情联结而产生的共同生活习惯。

“这种联结并非骤然就可以消除的,这是未来两岸交流与合作能够持续的强劲推动力。两岸交流的发展推动了两岸民众互动模式的改变,两岸的社会融合逐步推进,这事实上意味着两岸交流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台湾民众在大陆就学及就业者会越来越多,两岸社会彼此的交融和渗透会逐步加深。”陈星说。

责编:王亚南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