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感受大陆农村办桌文化 鹤壁"八大碗"独具特色

2018-09-14 17:03: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长久以来,中国大陆农村办红白喜事或过年过节时宴客,都有“八大碗”或“六大碗”,取“六”、“八”数字的好意头。

海外网9月14日电 如果您有机会在河南鹤壁的浚县或淇县做客,一定要品尝当地特色的“八大碗”。虽然用料普通,但经济实惠,是当地红白喜事“办桌”的必备传统菜肴,具有浓浓的乡土风情。今天,台湾《联合报》与《经济日报》的记者就亲身感受了一回这种大陆农村的“办桌”传统文化。

长久以来,中国大陆农村办红白喜事或过年过节时宴客,都有“八大碗”或“六大碗”,取“六”、“八”数字的好意头。不过,每个地方的“八大碗”或““六大碗”菜色并不相同,因不同地域环境和当地民众的饮食习惯喜好而有所不同。

1551258381347433.jpg

鹤壁浚县八大碗

据当地人表示,鹤壁浚县、淇县一带传统的“八大碗”,经济实惠,制作简单,经过几代厨师的精心改良,到民国年间,“八大碗”的品种基本固定下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风味宴席。经改良后的“八大碗”,已是当地红白喜事必备的宴席菜之一。

相传“八大碗”源自于清朝时期。据说清朝乾隆年间,饮食业空前繁荣,其中以“满汉全席”最为知名,“八大碗”属于满汉全席之一的“下八珍”。鹤壁流传许久的“八大碗”,沿袭满族口味,并结合汉人饮食习惯传承下来,故有“民间版满汉全席”的说法。

鹤壁浚县等地传统意义上的“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精选肘子肉,后臀肉,分为腐乳肉、小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以皮渣、海带、粉条、豆腐为主。在浚县和淇县,家里的红白喜事或是招待尊贵客人时,“八大碗”是不可缺少的菜肴。按传统制作的八大碗比较讲究,要求多以“水席”为主,即汤多肉少。

现在浚县“八大碗”还新增了很多品种,方便市民选择。像荤菜多了黄焖鸡块、黄焖排骨、梅菜扣肉、红烧鱼块等,素菜也新增了虾米白菜、海米冬瓜、山药、茴香豆腐等食材。

品尝完“八大碗”,要说说鹤壁最有特色的小吃美食,其中最有代表的当属浚县子馍。子馍也叫做石子馍,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而得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只要咬上一口,便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是造访鹤壁不能不吃的美食。

子馍做法并不难,采用质量较佳的面粉,放入油、盐、葱花、调味品制成饼胚,然后在饼中间加入肉馅,把饼放到鹅卵石上面烙熟后,再将鸡蛋加入饼内烙制。制作子馍的师傅,要先在铁锅里摆放很多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然后加热;把制成的饼胚放在石子上,由加热的石子来烤,当夹有肉馅的子馍七成熟的时候,再将鸡蛋加入子馍里,待鸡蛋烤熟后就可食用。

1551258528840920.jpg

鹤壁的小吃美食子馍(图片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子馍外观看起来像圆烧饼,烤得外焦里嫩,内夹柔滑的鸡蛋和香气四溢肉丝,一入口,多种层次的味道便在嘴里化了开来。当地人常说,到鹤壁,尤其是浚县,如果没有吃上一口子馍,不算到过浚县。

子馍有个民间传说。相传在隋末唐初,黄河两岸下游洪水肆虐,当时有支驻军,目睹百姓遭难无助,就夜袭黎阳仓,开仓放粮。后来老百姓为了感谢这些驻军,把肉、鸡蛋等食物送到军营,但是由于行军匆忙,火头军没有带炊具;后来一个伙夫灵机一动,从黄河边捡回来一堆鹅卵石,把鹅卵石抱到军营,放到燃烧的柴火上,鹅卵石被烧热后,又将鸡蛋裹到肉食里,放于其上烤制,于是就成了“子馍”,流传至今。

子馍的做法简单,自然也会向外传播,据称清朝时期,子馍做法曾传入金陵,被称为“天然饼”。不过,还是以浚县一带的子馍最为正宗。经历了千年,子馍的吃法和做法也经过诸多改良,以符合每代人的口味。浚县子馍这一传承千年小吃,引得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1551258695713474.jpg

图为做子馍的锅子(图片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责编:徐亦超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