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看漳州:医神故事流芳万代 “闽南故宫”工艺精湛

2018-10-20 15:22: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福建漳州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精湛的建筑工艺而闻名,其中,医神“保生大帝”的故事和庙宇最为有名。这次《联合报》走进漳州,一探这位悬壶济世的名医有着怎样的故事。

1550820291612216.jpg

保生大帝雕像(图源:联合报)

海外网10月20日 福建漳州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精湛的建筑工艺而闻名,其中,医神“保生大帝”的故事和庙宇最为有名。这次,台媒走进漳州,一探这位悬壶济世的名医有着怎样的故事。

医神故事传颂民间

保生大帝为中国大陆闽南(泉州、漳州、厦门)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信奉的医神,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本名吴夲,是北宋时期的名医。

保生大帝父名吴通,母为黄月华,原居漳州,因避乱到同安海滨的白礁结茅为屋,讨海维生。他13岁时,父亲患病,但因家贫无力就医而去世,母亲也劳累过度去世,从此他矢志学医普救众生。

保生大帝17岁时已精通药理医术,回乡后在青礁岐山东鸣岭龙湫坑住下,亲自凿井取泉,采药草炼丹煎药,以医济人,无分贵贱,擅长铜针治病,手到病除,药到疾愈,深受百姓爱戴。

保生大帝医术高明,民间流传他曾为皇帝母亲治病的故事。相传北宋仁宗天圣三年,宋仁宗的母亲患了乳疾,太医束手无策,只好张榜求贤;保生大帝恰好在京城看到皇帝出榜,就揭了皇榜,被请去宫廷。

保生大帝用丝线为太后把脉,用针炙和草药治好了太后的病,皇帝龙心大悦,想留他在宫中当太医;但是他向皇帝说,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喜欢云游四海,济世救人,宋仁宗非常敬佩,从此他名扬天下,百姓尊称他为“吴真人”或者“大道公”。

宋明道二年,泉州一带发生瘟疫,他奔走四方,针灸、草药并用,救人无数;翌年闽南瘟疫再度流行,他又带徒弟四处奔走,不分贵贱,不计酬劳,按病投药,挽救众多生命。

民间还流传许多保生大帝的神话故事,诸如:医虎斩蛟,米船赈灾,除贼治水,神幡救驾等。

1550820248164147.jpg

白礁慈济宫 (图源:联合报)

白礁慈济宫:“闽南故宫”

保生大帝四处救人,寻求药草,不幸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在白礁文圃山龙池岩攀岩采药,不慎坠崖逝世,享寿58岁。百姓非常悲伤,感念他生前慈悲济世,其出生地白礁与行医地青礁均自发建庙祭祀他,并尊奉为“医灵真人”。到了公元1150年,南宋宋高宗下旨动支国库,派遣监工,依照皇宫三进五门二层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建成庙宇;之后南宋皇帝赐庙号“慈济宫”,历朝历代皆有修缮扩建,又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物,所以白礁慈济宫被誉为“闽南故宫”。

白礁慈济宫建筑雄伟壮观,占地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15平方米,整座建筑二层、三殿、五门,规模宏大,殿内雕梁画栋,屋顶飞檐高翘,殿宇华丽壮观,依山递高,层楼迭展,布局奇特。白礁慈济宫的门、柱、神龛,保留着历代贤人题刻的门联、柱联、龛联十多副,这些楹楷行草隶各体墨宝不凡,具有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特别是左偏殿前四根石柱上雕刻有竹叶,仔细辨认,这些竹叶竟能组成文字,雕刻的是“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我德无量,生民泽利长”,每联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慈济”和“保生”,可谓独具匠心。

穿过前殿,天井下祭台前面的“国母狮”,是明朝永乐大帝朱棣文皇后为了感恩保生大帝,赠送给白礁慈济宫,作为保生大帝的镇宫之宝。主殿屋顶木架结构呈斗拱式,全用木榫衔接的如意藻井等建筑工艺独特高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中殿竖有四根龙柱,是宋代建宫时的原物。

大殿供奉着保生大帝神像,头戴金冠,身披龙袍,脚蹬龙履,蓄有短须,两眼炯炯有神,直视前方。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元末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危急时,保生大帝曾显灵相救;后来明朝皇帝感念他救过朱元璋的恩德,下诏重修白礁慈济宫,封吴真人为“万寿无疆保生大帝”,并赐龙袍一件,保生大帝称呼由此而来,从此吴真人的造型也有了改变,成为穿龙袍的帝君形象。现今宫庙里仍保存有保生大帝生前熬制草药、炼制丹药所用的炼丹炉,已有千年历史,至今还保存完好。

白礁慈济宫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圣诞,为期一星期,是海内外信众谒祖进香高峰期,每天可达2至3万人次;每年接待台湾香客、游客,有2.6万人次。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罗伊晴、汪梦唐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