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赞淮北历史沉淀:遥看隋唐繁荣

2018-11-15 15:54: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安徽淮北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这次就让我们跟随台媒《联合报》的步伐,感受淮北厚重的历史氛围。

海外网11月15日电 安徽淮北历史久远,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这次就让我们跟随台媒《联合报》的步伐,感受淮北厚重的历史氛围。

隋唐码头遗址:窥知唐宋盛世之况

1551340529520976.jpg

码头遗址 (图源:联合报)

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雄伟的人工运河,但因年代久远,几度桑海沧田,有些河道深埋地下。安徽淮北市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的发现,不仅证实通济渠的流经路线,也为大运河史研究提供突破点。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遗迹,柳孜码头遗址已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柳孜镇,古称柳子镇或柳江口,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境内,始建于东汉,因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穿镇而过,日渐繁荣。“柳江口”名字由来,当地民间流传,当年隋炀帝巡历至此,在龙舟之上观看佳丽持楫船,即兴赋诗一首:“旧曲歌桃叶,新歌唱柳眉,将身伴轻楫,疑是渡江来。”当地官员为讨好皇帝,就依此诗把这段运河命名“柳江”,于是柳孜码头就被叫作了“柳江口”。

柳孜码头遗址的发现,缘于一次道路施工。1999年时,淮北市要拓宽改建宿州至永城一段公路,拓宽部分恰好沿古运河南堤(史称隋堤)从柳孜镇穿过。施工人员在工地发现不少文物,安徽文物界力争对柳孜一带进行发掘,此次挖掘的收获出乎意料地重大,不但挖出一处石质的码头遗址、一段运河部分河床,还发现八艘唐代沉船,以及几十吨瓷器的残件。

经过两次大型挖掘,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瓷器、铁器、铜钱、石器、骨器等文物,其中,瓷器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实属罕见。令人惊艷的是,宋、元两朝瓷器多达数千件,几乎囊括当时所有名窑烧制的珍品,也是中国隋、唐、宋瓷精华的缩影。

柳孜码头遗址出土的唐代沉船和大量陶瓷等精品文物,现存于淮北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为世人展示隋唐盛世及大运河的昔日荣景。走访博物馆,可以看到遗址复原场景、唐代沉船原件,以及各式唐宋时期的陶瓷精品。透过沉船与文物,可遥想当年隋唐大运河的繁忙景象,从中窥知唐宋盛世之况。

“宁可终身不喝酒,不能一日无茶饮”

1551340732794050.jpg

淮北人在喝茶 (图源:联合报)

淮北市濉溪县有座千年古镇临涣,临涣人爱喝茶、泡茶馆出了名。临涣人常说:“宁可终身不喝酒,不能一日无茶饮。”临涣的老茶馆独具魅力,老旧朴实的陈设、悠闲漫谈的老茶客,演绎出皖北古茶镇的古茶风。

相传临涣的“茶风”始于明代,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说唐代以后,临涣因水路运输便利,商业发达,出现茶馆。明、清时期,临涣茶馆盛行,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随着时代变迁,当地现在仅余“文昌”、“淮海”、“南阁”、“怡心”等10多家老字号茶馆,每天门庭若市,茶客满座。

茶客、茶叶及茶水,构筑出临涣老茶馆的灵魂及与众不同的魅力,缺一不可。临涣茶馆走的是大众化路线,清晨5点开张,晚上10点打烊;茶客只要花上一块钱人民币,就可以泡一壶茶,在茶馆坐一天,而且可随意添水。大多数的茶客都老茶客,他们经常是边喝茶、边聊天,打牌、下棋或打搓麻将等,可以说泡茶馆也是当地人重要社交的一部分。

临涣茶馆所用的“茶叶”,极为特别,当地人叫“棒棒茶”,因其不是用茶树叶子泡茶,而是拿茶梗。临涣当地不产茶,临涣茶馆使用的茶,取自两百里以外的六安的茶梗(加工茶叶的剩余产品),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红茶棒”、“棒棒茶”。以茶梗泡茶在其他地方几乎未曾见,但神奇的是,这种茶梗经临涣泉水的沏泡,色艷味香,入口绵甜,口感相当特别。

据说,若换了非临涣的泉水沏泡棒棒茶,就无法泡出这种好味道。当地人认为,临涣棒棒茶的特别之处,在于当地的泉水,临涣泉水最宜沏茶。临涣有四大古泉,各具特色,是沏泡棒棒茶的关键所在。当地人相信,多喝棒棒茶,可以健康养生。

临涣人喜欢泡茶馆,就连发生纠纷时,也上茶馆说理,而不是直接打官司。为此,临涣镇特别成立“茶馆民间调解委员会”,发展出“一杯茶调解法”;调解员陪着当事各方边喝茶、边聊天,透过说理方式解释法律政策,既顾全各方面子,又能调解各种纠纷,相当在地化。

游客到临涣古镇体会传统茶文化,过过慢生活,别有一番淡然随性的滋味。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罗伊晴、汪梦唐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