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连结两岸的生命记忆

——台民间机构在京发布“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

2018-11-30 08:40:0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我是迁台二代,幼时随父亲沈春池赴台,见证了各省迁台民众从暂居到定居、从磨合到融合的时代历程。”11月28日,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在北京分享了自己家族的两岸情缘。他说,因为眼看迁台长者陆续辞世,产生了记录历史的急迫感,因此发愿启动“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透过影音纪录及史料典藏,为迁台长者及其家属珍贵的生命记忆留存历史见证。

当天,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30周年感谢茶会暨“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发布会在京举行。两岸文化界、公益界近百名嘉宾参加了活动,分享两岸文化交流30年来的经验和感悟。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杭元祥等出席活动。

百感交集的生命纪实

发布会上,主办方播放了抢救计划介绍影片,叙述迁台历史人物百感交集的生命纪实。

影片中,台湾水墨画家刘国松当年孤身一人辗转抵台,因为思念母亲,于1949年画下《妈妈,您在哪里?》,画中婴儿眼神充满依恋和忧伤;出生于山东的台湾前主播傅达仁只身赴台数十年,两岸开放后不断回山东老家寻找父亲墓地,却没料到父亲的牌位早已供祭于台北;有的第一代赴台者在白发苍苍之际,面对镜头时老泪纵横,喊出:“妈妈我好想你!”……受访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令在场嘉宾动容,眼眶湿润。

“我1949年离开大陆时才13岁,如今已经80多岁了。”在现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台湾律师高秉涵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说,因两岸隔绝,当年想要得到一封家书都成了奢望。苦等近40年,自己终于盼到回家的路,但不少同乡熬不过漫长的等待而离世。数十年来,他不辞劳苦背负上百个沉甸甸的骨灰坛回故里,护送离乡的老兵孤魂落叶归根。

保住珍贵的历史记忆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30年来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感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出积极贡献。”刘结一在活动中致辞说,两岸共同开展“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很有意义,两岸同胞要共同保住珍贵的历史记忆,正确认识两岸同源的历史轨迹,不断增强血脉相连的纽带。

刘结一表示,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事业。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书写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故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要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杭元祥对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三十而立”表示衷心祝贺。他表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已携手合作近十载,结下深厚情谊,共同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中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希望两会携手不断续写两岸文化、青年领域交流的新篇章。

体认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

“我深为惋惜,自己已经年过70,若能提早数年启动此计划,定能抢救更多历史记忆。”活动现场,沈庆京回忆启动“迁台历史记忆库”计划的初心时发出以上感慨。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成立于1988年,是长期致力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台湾民间组织。自2016年开始调研以来,参与“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的工作人员寻访了500多位迁台一代、二代、三代及早期迁台的闽南、客家后代,拍摄口述历史,通过影音及史料典藏,为迁台长者及其家属珍贵的生命记忆留存历史见证。

据介绍,当天启动的《我家的两岸故事》征文征影活动旨在加速抢救计划工程,以网站征集形式进行。主办方还将在两岸举办巡回展览及纪录影片制播,让两岸年轻世代共同认识历史,体认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本报记者 柴逸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1月30日   第 04 版)


责编:童芳、夏丽娟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