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暑期"防毒"成挠头事

2016-08-12 09:28:08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台湾警方截获坚果包装的毒品。(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海外版8月12日电(汪灵犀)对台湾青年学生来说,暑期生活可以轻松快乐;对台湾警政部门而言,暑期却一点也不好玩。飙车,吸毒……叛逆学生从校园解放,暑期毒品案件激增,让警政部门“压力山大”。连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都特别要求全台湾警方在暑期全力扫毒,并下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台“警政署”近日展开大扫荡,3天逮捕近2000名毒贩。

毒品成治安主要威胁

今年暑假的反毒行动架势不小。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警政署”等部门启动一波大扫毒行动。这次由“警政署”及各地检署规划的为期3天的“护少专案”,动员10550人警力同步扫荡上千地点,从7月29日至31日逮捕成年“药头”203人、少年“药头”72人、其他毒品嫌犯1690人,截获毒品38.85公斤。

但扫毒队伍越是收获满满,防毒形势就越让人忧心忡忡。很多年轻人涉案。有一对吕姓、陈姓年轻情侣,被小学同学以40万元(新台币,下同)吸收为贩毒“交通”,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蜜月旅行团,并在行李中夹藏以坚果、玉米片等食品盒伪装的安非他命6公斤,企图闯关运毒至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最后在桃园机场被逮获。

毒贩的反侦察设备也在升级。藏匿于台北市中山区某出租屋处的44岁钟姓男子,自己分装了含安非他命、K他命、FM2、一粒眠、摇头丸等成分的毒品咖啡包上百包,并且在包装上印制“海贼王”及“小恶魔”图样混淆视听。为防警察找上门,他还在租屋大楼装设多个监视器,监看屋外动静。

“毒品问题已不是隐忧,而是台湾治安首要威胁。”台湾中正大学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杨士隆表示,实证表明,长期使用毒品和冲动性暴力犯罪有显著关联性。有统计资料显示,台湾监狱四成以上受刑人与毒品相关,不论“无差别杀人”“虐待儿童致死”等案件的犯罪者,背后都与毒品相关,而吸毒者往往最后会变成贩毒者:吸毒后失业,没钱又要吸毒,只好投身“毒品贩卖链”,以贩养毒。

法令跟不上毒品变化

毒品如此泛滥,与台湾毒贩“高超”的包装功夫密不可分。

台湾四面环海,阻止毒品走私困难,各种新兴毒品通过海空走私进入后,再以糖衣外表向青少年伸手,让校园成为反毒新挑战。每到暑假,岛内市面上流窜的都是伪装成咖啡包、跳跳糖、梅子粉、果冻等零食的各式毒品,毒贩还会根据时下流行元素“推陈出新”,以吸引青少年。

过去,台湾地区被称为毒品转运站,东南亚的海洛因、安非他命等毒品经由台湾运往日本、韩国。后来岛内毒贩在台湾提炼安非他命,台湾成为制毒工厂据点,也让毒品人口不断扩增。据台“警政署”统计,去年查缉24岁以下青少年涉毒品案高达9661人,未成年达1939人,破历年纪录,凸显毒品问题确实严重。

高雄市少警队队长陈俊吉透露,在青少年常服用的四级毒品方面,2014年他们查获了596公斤,2015年升至827公斤。警方已经尽力,但四级毒品翻陈出新太快,新兴毒品容易生产,法令尚未更新,又有更新的毒品开始流行,不仅青少年,连警方都需有极大辨识能力才能认出。

“法令跟不上毒品的迅速变化,更追不上毒贩的百变营销。”台湾青少年与家庭辅导协会理事长苏益志说,青少年防毒不是新鲜事,每年暑假当局都有举办绘画、球赛等反毒倡导活动,但台湾每10年换一种流行毒品,给各方的防毒工作都带来很多困难。苏益志认为,单纯的惩戒政策成效有限,让青少年理解什么是毒品、为什么不吸毒,比纯粹阻止更重要。

家庭学校多承担责任

虽然这次扫荡大获成功,但反毒不是即兴工作,不能一劳永逸。

近年来台湾吸毒人口持续低龄化,毒品案件不断搬上媒体,各方大力反毒,但青少年吸毒却越来越严重,其中缘由到底几何?

台湾警方统计过岛内青少年吸毒的5大理由,分别是:“朋友找我一起,不好意思拒绝”“好奇”“压力很大想纾解”“加入帮派大家都在吸”以及“朋友拿这个当礼物”。不少人起初都是半推半就,最后沉沦毒海无法自拔。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共同来保障。岛内一位具有丰富刑事资历的高级警官指出,校园毒害从前段的预防、中段的侦查,到后端的改正,绝非单靠警察之力能够完成,有赖结合各种社会资源,多管齐下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暑期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与交友状况,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如有需要应立刻寻求专业戒毒中心的协助与辅导。陈俊吉还格外提醒,女学生不要贪于玩乐,尤其是遇上中学辍学的昔日同窗或学姐邀约到KTV时,可能在同辈压力下使用毒品,最后遭毒品控制而到酒店陪酒,甚至沦为贩毒集团的贩毒小蜜蜂。

学校和警方的联系也有待加强。专责缉毒的警察透露,学校过于保护学生,就算出现疑似吸毒者,也不会贸然举报,怕影响校誉,更担心造成学生和家长恐慌。他建议学校与警方建立“双向通报机制”,定期交换信息。而已经辍学的中学生,学校管不着,无法受到有效辅导,吸毒比例往往高于在校生,且辍学后仍会继续与同学联络,将帮派、毒品带进校园,更是防毒的盲点。

总之,台湾校园毒品问题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如何有效解决,确实令人挠头。

责编:郝伟凡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