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陝西江西內蒙古山東吉林移民書畫商城環保縣域創投招商華商創新滾動

海外網>>港澳台

金門軍事坑道成景點 當年兩岸炮戰炮彈皮打造菜刀

2013年08月06日14:35|來源:深圳特區報|字號:

原標題:金門軍事坑道成景點 當年兩岸炮戰炮彈皮打造菜刀

金門民防坑道。

吳增棟師傅在打刀。

廈門五通碼頭人潮涌動,有旅行社的導游舉著小旗帶隊,有探親的人拖家帶口,更多的是沒帶多少行李、分不清是金門人還是廈門人的普通旅客……辦了“個人游”的記者也是其中幾個。

舉著証件買船票、過關、登船……僅十幾分鐘時間,記者感覺比深圳去香港還要便捷。

五通碼頭到金門水頭碼頭,船行隻需30多分鐘。浪花翻滾間,記者的手機一直能收到中國電信的信號﹔而在金門島上,也常聽到導游提醒著來自台灣本島的游客:“大家接聽手提電話時,要看清系統提示哦,這裡會經常漫游到大陸……”

生鏽“拒馬槍”陳述歷史

這天,有來自大陸的觀光郵輪停靠金門,年輕導游都被臨時調往碼頭。頭發花白的林先生頂著烈日加班——給乘坐金門島內觀光公交的游客當向導。50多歲的他在金門土生土長,不停向好奇的游客們解釋:“打仗的事我沒經歷過,那離我們很遠啦……”

在海堤沙灘上,記者看到一排排被海水侵蝕得鏽跡斑斑的、枝枝丫丫的鐵架陣列。林先生說,那是當年修建的“拒馬槍”——防止海陸坦克登陸的障礙設施。“今天,那些隻用來陳述歷史啦……可惜現在漲潮,不然的話,就在這片海水下面,能看到我們金門著名的石蚵田啦!你們嘗過金門的‘蚵仔面線’、‘蚵仔煎’了沒?好吃吧,與台灣產的不同的……”

林先生向記者介紹說,從明朝開始,金門海域飼養蚵仔的方法就是把大石條立在潮間帶,讓蚵苗隨海水自然附著生長在石條上。這裡產的海蚵顆粒小,但肉結實又甜美,當地人稱其為石蚵……綿延數公裡的石蚵田,是金門壯觀而獨特的海岸景觀。

軍事坑道開放成觀光景點

金門島上公交系統發達,雖然發車間距時間較長,但公交線路覆蓋了全島觀光地。知道記者來自大陸,觀光公交上的向導林先生熱心地講道:“金門之戰后的幾十年間,我們這裡都被軍事管制,以前曾有10萬駐軍——台灣年滿20歲的男生都要當兵兩年,他們抽簽決定駐地,抽中在金門、馬祖服役的,以前被笑稱為‘中金馬獎’,因為可能有打仗的危險,還不能回家……現在只是象征性地駐些部隊啦。”記者在街道、小店裡經常遇到三三兩兩的“阿兵哥”,許多人戴著眼鏡,一臉稚嫩的書生氣,買冰飲、吃拉面,就像參加軍訓的大學生。

林先生說,整個金門島的地下幾乎都是挖空的,“花了大量精力、財力、物力挖的地道、秘密山底坑道,鋪得四通八達的。”記者留意觀察,果然在山坡樹叢間偶爾會有當年的工事和坑道口閃現,記者住宿地的對面就是一個窄小的防空洞口。

記者進入一條對游人開放的翟山軍事坑道,百米長、6米寬、3.5米高的坑道內引海水為河,並建有裝卸碼頭……巨大的地下空間完全是人工穿鑿而成。坑道內設有專門導游,她指著石壁對記者說,這裡是當年的戰備水道,開挖耗時五年,戰時用以掩護登陸小艇——從台灣向金門運補給。

記者看到,石壁各處打起了交叉的藍色光源,映得坑道如水溶洞景區一般。年輕的台灣游客們則對歷史不感興趣,嘻嘻哈哈地玩笑著,拍起搞怪照片……

金門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總干事楊再平表示,廈門、福州、泉州與金門、馬祖,再加上澎湖,可組成一個旅游圈,大陸和台灣對之有更大的旅游開發空間。

記者搭乘的公交,就是金門開辟的旅行專線,搭車的多是從台灣島飛來度假的游客。林先生在講解當地歷史和風土人情之余,還介紹著金門對面的廈門風情,並描述著大陸的新面貌……

(深圳特區報金門8月5日電)

海行見聞

金門高粱酒 香飄兩岸

濃濃的高粱酒香,讓剛走入酒廠的記者微醺。據說,金門縣的所有福利,幾乎都是由金門酒廠提供的——酒廠年收入可達幾十億人民幣。據金門酒廠辦公室的陳皓芙小姐稱,金門酒廠去年通過廈門銷往大陸市場的酒,達到6億人民幣銷售額!

據當地人介紹,著名的金門高粱酒中浸著硝煙的過往,當年,金門很少有高粱,產酒也極少。戰爭時期,金門補給困難。當地駐軍的將領是陝西人,高粱是其家鄉的主要農作物,他發現當地的土壤很適合種高粱,水質也很適合釀酒……於是,種高粱並壟斷釀酒成為軍方的重要經濟來源——把金門酒賣到台灣島,換回大米給士兵當軍糧。

陳皓芙小姐對記者說,戰爭遠去了,而高粱酒廠越來越旺,它成為金門縣的支柱產業,每年盈利豐厚,當地百姓的福利是台灣地區最好的。“老廠的酒供不應求,我們又開了新廠﹔本土產的高粱也不夠用了,我們現在用著大量從大陸來的高粱!”

在這裡工作了30多年的黃師傅向記者介紹說,“新廠1天能生產5萬多公升酒,老廠1天能產2萬多公升﹔老廠菌群豐富,酒的味道醇厚,新廠出酒量大,我們把兩邊的酒勾兌混合一起上市。”

“這邊流出的是兩道蒸餾的酒——二鍋頭!那邊的酒有60多度……剛出爐的酒熱、度數高些,溫度降下來度數也會降,明天就會下降2-3度。存放6個月以后,酒穩定了再勾兌成58度的。”說著,黃師傅打出一小筒熱乎乎的新酒讓記者嘗鮮。

“真香啊!”我們從來不喝白酒的小記者嘗了一口后,也這樣驚嘆,然后又主動喝了兩大口。

(深圳特區報金門8月5日電)

金門五寶之首:風獅爺

什麼是金門曝光量最高的民俗物品?是享譽閩南的金門高粱酒?還是炮彈制成的菜刀?都不是!金門大街小巷曝光率最高的是——風獅爺。它可是當之無愧的傳統金門五寶(高粱酒、菜刀、貢糖、面線)之首。據統計,目前金門存有68尊風獅爺,分布在52個村落裡。千姿百態的風獅爺,身前常見香火,是金門獨有的景觀。它是本地居民的守護神,是各地游客喜愛的拍照標志。

為何風獅爺在金門如此盛行?“它肩負著捍衛村境平安的神聖任務。”二十幾年前,從台灣本島來到金門發展的王師傅說,福建先民初抵金門時,島上還是森林密布、綠意盎然,但自從被鄭成功選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后,島上大樹都逃不過被砍伐造船艦的命運,樹木沒了,隻剩黃土遍地、童山濯濯。而金門一年吹東北風長達九個月,尤其是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這半年,平均風速在每秒4米以上,塵土飛揚、冷透筋骨,居民於是請來了可以鎮風辟邪驅煞的風獅爺,鎮守在面向東北方的村落出入口……

(深圳特區報金門8月5日電)

海行人物

炮彈皮打造出金門菜刀

金合利鋼刀,在金門島上名號響當當。當地向導林先生告訴記者:“在金門服役的阿兵哥們,退伍回家時一定帶兩樣東西:金門高粱酒送老爸,金門菜刀送媽媽!”

“看,這樣一個炮彈能出40把菜刀,炮彈的底座也能出20把刀,切多大料做多大的刀﹔淬火要用機油……”切割、加熱、鍛打、熱處理、研磨、拋光、刻字、包裝……八個工序,幾十分鐘內,吳增棟師傅一口氣做下來,一塊啞暗炮彈皮在他手裡變成了一把漂亮又鋒利的菜刀! 原來,著名的金門鋼刀所用的原料就是戰爭時期,發射在金門島上的47萬余發榴炮彈,因其鋼鐵質量極佳、特別鋒利好用,受到各地觀光客們的喜愛。

吳增棟師傅打刀是家傳的手藝——祖父吳宗山在廈門習藝后,專營打鐵﹔父親吳朝熙繼承家業成為金門著名打鐵師,並在1937年創建“金合利鋼刀廠”,廠址就在金門金城吳厝。在抗日戰爭年間,因鋼材短缺,吳朝熙便收集戰火中的炮彈殼試鍛刀具,這便是金門炮彈鋼刀的起源。

1957年出生的吳增棟,對記者開玩笑說自己是“撿炮彈長大的”——記者細查史料得知,1958年8月23日發生著名的金門炮戰,兩天之內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射了數十萬發炮彈……之后,以“單打雙不打”的方式持續炮擊金門,直到1979年1月1日。50多年裡,吳師傅家不斷從民間收購炮彈皮做打菜刀的原料。為防假冒,他還可以讓顧客指定炮彈殼,現場打刀。

“金門的人用我家的菜刀,台灣的人也用我家的菜刀,大陸游客也喜歡買!尤其是大陸西部地區的客人,上次有個愛刀的內蒙古游客,一次買了二三十把刀!”吳師傅的太太洪秀暖在一旁插話說。“我是做菜刀高手,那我家老板娘就是用菜刀高手!”吳師傅笑道。

(深圳特區報金門8月5日電)

海行點睛

戰爭—和平,隔絕—通暢,陌生—親近……金門島向記者徐徐揭開它的面紗。

古名“浯洲”、“滄浯”的它,位於福建省東南海上,扼廈門咽喉,屏障閩、粵。按照我國行政區劃,金門屬福建省泉州市金門縣﹔現由台灣當局管轄,亦隸屬於金門縣。

面積約為133平方公裡的它,與大陸最近處僅2310米。從小三通到全面開放,在兩岸關系中,60多年來,金門一直起著非常特殊的作用……

海行足跡

金門特色民宿:“石路書齋”

記者剛到金門的水頭碼頭,就看見民宿“石路書齋”主人曉葳帶著她的小狗叮當來接記者。

曉葳向記者介紹說,她是福建移民來金門的黃氏第二十二代。 按照當地的政策,和許多黃氏鄉親們一樣,曉葳和媽媽阿秀申請了兩座古建筑,用心經營成家庭特色民宿,這也是對古建筑的一種“活保護”。

記者所投宿的石路書齋,就坐落在金門水頭黃氏的古村落。走進古村,一條平整的細細的石板路嵌在新鋪就的紅磚路之間。別看它窄,它可曾經是這裡最好的路。原來,以前這裡只是泥土小路,清晨,村裡的學童從四面八方來書齋上學時,會被草葉上的露水打濕鞋襪,有時候還會割傷腳。重視子弟讀書受教的黃氏長輩心疼孩子們,就在文裡鄉320米的路上,採用三條石的方式,筑成了這些寬有一尺的石路。這些石板路已經有300歲的年紀了。如今,四通八達的公路早已經貫穿了村裡村外,孩子們也有專門的公立學校讀書,以前書聲琅琅的學堂則變成了供各地客人住宿的民居。

石板路仍然在繼續著它的使命,阿秀阿姨告訴記者,近幾年,來金門的大陸客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台灣自由行開放以來,一些大陸年輕游客把石路書齋的故事與照片寫在游記裡,發表在背包客網站上,於是更多的年輕人聞名而來。

在金門的每個清晨,阿秀阿姨都會給記者們端來一大窩熱氣騰騰、咸鮮可口的粥。粥裡有汆起的肉丸,有薄薄的蛋花,米粒已悶煮得稀爛,美味極了。她對好奇的記者說:“這就是廣東粥啊!”

當地人告訴記者,金門土地貧瘠,隻能種植高粱、花生、地瓜等粗生作物。再加上地處戰略要地,大米非常難得。常以地瓜等粗糧糊口的百姓得到一點大米后,便會珍惜地細熬成粥全家食用。而在更早的下南洋時代,金門鄉人從南洋經廣東潮汕返鄉時,也帶回了潮汕口味粥的做法……所以,這種被當地口味改良過的糜粥,常被金門鄉親們冠名“廣東粥”。

(責編:林浩)

分享到:

台灣

時政國際評論台灣華人文史財經

最新熱點>

嫖客稱得知賣淫女未成年倍感痛心 助其脫困

揭秘:戴笠死后女秘書為何被秘密處決?

熱圖>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桂林一學校附近發生爆炸 已致1死20多人傷

滬自貿區或試水人民幣自由兌換 專家:需謹慎

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陝西|江西|內蒙古|山東|吉林|移民|書畫|商城|環保|縣域|創投|招商|華商|創新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