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陝西江西內蒙古山東吉林移民書畫商城環保縣域創投招商華商創新滾動
2013年08月24日20:35|來源:中國新聞網|字號:
中新社香港8月24日電(賈思玉 張真真)張奧在2005年由北京到香港升讀本科,在一所以國際化著稱、在亞洲名列前茅的年輕高校,他發現,本地生、內地生和西方學生“各自抱團玩兒”,不過后來地域文化隔閡漸消。
本地、亞洲和世界,致力於國際化的香港高校既“關注腳下”,也“仰望星空”。“國際化不是西方化,我們重視和歐美高校的交流,也重視與東方、特別是內地的交流。”香港教育學院署理副校長(研究與發展)莫家豪教授接受中新社記者訪問時說。
香港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在特區政府資助的八間大專院校各學位課程就讀的非本地生,由2007/08學年的7293人增多至2012/13學年的13661人,佔總學生人數的比重由10%升至15%,其中約八成人來自內地。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於漸認為應理性看待上述情形。他指,首先,港大以英文教學,除英語國家外,印度、中國有較龐大的懂英文的人才庫﹔其次,中國內地學生和家長對優質教育有很大需求,而香港華人社會較歐美更易適應。雙方“不謀而合”。
統計指,在2012/13學年,非本地生報讀教資會資助研究課程的成功率隻有10%左右,而本地生約有25%。若單看內地生,多間港校達到“百裡挑一”的水平。香港大學新學年收到約1.25萬份來自內地的本科入學申請,最終隻收生303人。張奧說,當年與他同一港校的內地生,大多數都達到了北大、清華的錄取條件。
莫家豪認為,嚴格來說,內地生不應歸為“國際生”﹔但另一方面,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大學有大量國際生來自內地,為什麼香港不可以?“為什麼講英文的是人才,黃皮膚的不是?這不合理。”
“連奧巴馬都擔心將來美國沒有足夠的科研人才,因為在美國一流大學理工科就讀的優秀學生很多來自中國和印度。”莫家豪說。
不過,隨著香港持續引進境外高材生,出現一種他們“搶”了香港資源的說法。對此,王於漸稱,這是先假設了競爭是“零和游戲”。在某些條件下或許是對的,比如大學宿位有限,人多就會攤薄。但中長期來看,境外優秀學生帶來“正和競爭”,對香港大有裨益。“人才到香港來,不會隻索要不給予,他們是帶了‘東西’來的。”
對於有觀點認為港校能通過向非本地生收較高學費而“賺錢”,王於漸予以反駁。他指,大學發展涉及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學費隻夠支付邊際成本。他以MBA課程舉例說,雖然學費高昂,但學校要高價聘請名師、提供企業交流等服務,其實入不敷出,“不光香港,美國也這樣。”
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今年6月在立法會就“提升香港專上教育質量”發言時指出,根據現行政策,教資會資助的各類修課課程的非本地生人數上限為20%,其中4%可在資助學額以內取錄,16%須在資助學額以外錄取,“可見非本地學生對本地學生入讀資助學位的機會影響輕微”。
他又指,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目前受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學生人數距上限還有約千個名額,即如有杰出的本地生申請入讀,院校仍有空間。
在香港這樣的國際都會,莫家豪認為應奉行“英雄不問出處”。他強調,香港高校招攬研究人才的最大原則是“擇優錄取”。(完)
同題報道
(責編:王化雲、蓋林讌)
香港,o,車牌,號牌,制式警車,腐敗治理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