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迎18大,如果18大后,能因为今天人们所论“幸福”,团结起来,为幸福不断奋斗,让更多人有更多的幸福感,那是国之幸,民之幸。——文海 |
最近,人们在关注“你幸福吗?”的话题,在关注全国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的宏愿,各路评论人士、各地政府官员、各地普通群众通过各种媒体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更幸福的期待,在党的18大召开之际,谈幸福,追求更幸福的明天,本身是很幸福的一件事,笔者也有一些看法与期待。
幸福取决于每个公民自身感受。构成幸福的因素主要是物质、精神以及社会的爱。社会的爱虽然属于精神层面,但与精神有具体的区别,对于一些人来说社会给予爱非常重要。笔者以为,我们谈幸福,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行(物质),其次是政治、理想、道德、文化等(精神),最后是社会的爱,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是同情、是宽容、是友好、是援助,简称为“社会的爱”。
这三者根据时代、环境不同都有不同的变化,会相互作用,人对幸福的感受此消彼长,如,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物质异常匮乏,钱学森等科学家们能在大沙漠上制造出原子弹、氢弹、卫星,那是因为追求思想目标,尽管物质匮乏,仍感觉幸福;又如,新时期县委书记王伯祥,他说,有时想起来是有点吃亏,但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在关键时候吃点亏,换得全体老百姓过好日子还是值得的。他能为群众着想,带领群众致富,尽管自己吃亏,他也感到幸福;再如,汶川大地震来时,灾民既得不到物质满足,也得不到精神满足,又饱受肌体疼痛,但有了左邻右舍的互助,有社会给予爱,人人献出爱心,伸出援手,灾民坚强挺起来,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很幸福。因此,人要幸福,离不开物质、精神满足、社会的爱的支撑,三者都需协调顾及。
幸福虽然取决于公民的内心感受,但幸福也受外部条件所制约,外部条件能影响每个人对幸福感受,党和政府的责任就是为每个公民创造幸福的外部条件。党的18大召开,必定更关心民生改善,也必定更重视公民精神需求,各地政府提出建设“幸福城市”,人们谈论“幸福”话题,这些都折射出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公民幸福,折射出民众对更幸福的追求,也体现了政府责任,党员干部的幸福观。因此,我们谈幸福,也就要看看哪些人还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