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文章截屏图
岛内社会向来热闹,媒体似乎从未因欠缺话题而发愁。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纷纷扰扰的蓝色、绿色甚或桃色新闻事件中,总能翻拣到几句趣语乃至拈出几个“画龙点睛”的词汇。如果把每个词都比喻成一道菜,那不同的厨师会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食客也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笨蛋”
“再聪明的孩子也会被骂笨。”国民党大佬吴伯雄“直谏”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的这句话,本为缓颊,却竟一语成谶。
英国《经济学人》亚洲版最新刊登了一篇标题为 “Ma the bumbler ”的文章,被好事的岛内媒体翻译成“笨蛋,马英九”并广泛转载。文章将马英九形容为“失去光环的前万人迷”,而据传《经济学人》又是马英九所“高度在意”的杂志。“笨蛋”说一出,舆论哗然。
《经济学人》杂志社20日表示,把bumbler翻译成“笨蛋”是“严重误译”,该词只是形容一个人“行事犹豫”,绝无侮辱意味。或许像部分媒体那样,翻译成“笨拙”更好一些。
其实无论是“笨蛋”也罢,“笨拙”也好,背后的典故大家都心知肚明。当年战功赫赫的老布什和年轻气盛的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后者一句“笨蛋,关键是经济”的口号就惊醒无数民众并最终获胜。“笨蛋说”与“丐帮说”一样,麻辣十足,发酵的根子,还是在岛内经济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