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种憧憬的心情,记者日前深入屏东县高树乡广兴村,探访了钟理和故居。
这是一所占地约100坪(330多平方米)、近年修葺一新的客家合院,依稀可寻当年之繁华。一个不大的门口,白牌黑字,写着“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先生故居”,有的字迹已经磨损。
迈过门槛,是客家所谓的“龙井”。院子里有两棵树,一大一小,枝繁叶茂。“这株小的,叫‘夜合’,是钟理和的父亲钟镇荣1910年种下的,跟这个房子一样老。”夜合“仅在夜间开花,有诗人曾以此形容客家妇女的坚贞奉献特质。另一株是桂花树,也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钟理和故居活化计划专案执行长李育琴如是介绍。
来自苗栗县、本身也是客家女的李育琴说,屏东广兴村及广福村,为客家六堆之右堆,以前叫大路关。钟理和的父亲当年种番薯(红薯)、做生意,在屏东是大户人家。钟理和就出生在这里,一直待到18岁才离开。前些年,这所房子已经破旧不堪,2009年“八八风灾”时又受到冲击。钟理和的长子钟铁民,去年过世,他在生前认为这所房子不应倒,希望整修起来,在台湾“客委会”资助下,钟理和故居于去年对外开放,并成为社区活动中心。
在李育琴引领下,记者绕到另一侧,这里豁然开朗,有数位老人和年轻人在做创意槟榔扇,几个小孩子跑来跑去。院子里有一个废弃的水槽,养了一种名为“尼罗红”的鱼。“水槽是村子老人家的共同记忆,钟理和曾在《初恋》中描绘当年每到水期全村男女老幼一起挑水的情景。”
进入土砖结构的“颍川堂”,里面高挂着客家传统的“子孙灯”,大“寿”字前摆放着钟氏祖先的牌位,密密麻麻写着名字,包括用红色标示的尚健在者,但记者没有找到“钟理和”的名字。两侧有一副长联,写着:“颖地肇基徙嘉应居嵩山横越万里落脚屏地处处广川源流泽积芳德布恩润纵贯千年孕育子孙代代兴”。
另外一间房子里,有一个书架,摆放着收集来的钟理和各种作品。记者注意到,书架上有一本《鲁迅全集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