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次海上遭遇看,台湾当局依然严守“两岸不会联合保钓”的立场。马英九去年8月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保证恪守这一立场,被岛内舆论批为“媚日”,“还不如北洋军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邱毅分析,马英九这样做是为了“给美国交代”。
学者:两岸联手可震慑日本
在同一海域同时出现两岸船舰,在中国保钓史上并不是第一次,但同时出现7艘之多的执法船只则属首次。
台湾《中国时报》25日发表评论称,台当局要求大陆海监船离开的做法,显示出“小鼻子小眼”的格局。评论称,“海巡署”船舰在护渔过程中与大陆例行出海保钓的海监船“不期而遇”,形成两岸联手对抗日本之势,若能运用灵活策略,震慑日船骚扰,更能彰显台湾方面保钓的正当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疆问题学者王晓鹏表示,日本此前曾对钓鱼岛搞过所谓“慰灵祭”,“开拓日纪念”等“拜鬼”行动,企图侵犯中国在钓鱼岛的文化主权,而台湾渔船此次送妈祖像上岛供奉,可视为台湾民间对此的自发回应。
王晓鹏指出,从台方近期表现可看出,台湾官方在钓鱼岛问题上仍坚持“重渔权,轻主权”原则。台当局派舰船护航,除了保护保钓人士,更多的是为了防止民间人士的激进举动打破钓鱼岛局势,而最终由台当局埋单。他还指出,“两岸船只同时出现在同一海域,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个合作维权的效果。”
台湾渔民在钓鱼岛附近作业长期受到日方骚扰,此次事件之后,日方随即暗示即将举行的台日渔业会谈可能延期。国民党“立委”林郁方1月25日表示,渔业谈判已谈过十七八次,最后都因日本找麻烦谈不成,他从头到尾对渔业谈判都不看好,因为渔权与“主权”绝不可能分割,所以只能“边谈边斗,边斗边谈”。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