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搞行政不能只讲求“依法”而已,更要勇于任事、驱动政策立法,明快赶上世界的脚步;至于各方利益间的折冲,有赖于更柔软、具有弹性的谈判策略,以消弭纷争;面对大众,如何在举手投足间,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使人“有感”,这些都是江宜桦是否能安然抵达2016彼岸的考验。 |
观察他与陈冲的不同,在物价波动引发民怨的时候,江宜桦注意到媒体炒作的事实,连夜制作历年重要民生物资查价窗体,用数字“理性”说明,同时施以“政治手腕”,主动发出公部门找业者谈话施压的讯息,让民众知道当局不仅止于“依法查察”物价并开罚外,也尽力以各种手段来左右厂商。
在年金改革案上,他上广播节目为政策辩护,针对民进党的方案加以分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直捣在野版本问题所在,还借用了媒体形容当局改革案“是要逼死劳工吗?”一语,硬是把这句话,对应到民进党身上,打出漂亮一仗!
“内阁”改组期间,江宜桦在澄清阁员非“交通帮”时说,选人才,绝对不会只看专长、在什么样的领域,就只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对台湾的政务官,尤其是“‘部会首长’级以上的官员”层次,“我们需要的通才,而不只是专家;我们需要的不是他在专业领域上有多少年的历练,而是具有宏观思考和政策擘划能力,要能沟通协调和政策辩护,以这些条件来思考“内阁”成员,不管他们最早是谁想到、谁推荐的不重要,只要能发挥职位上的效能,这才是重要的”。
江宜桦说明当局选才的基本原则,不也同时说明了自己的适任性,更进一步阐释身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阁员”必须专注的地方在哪里。
行政不能只讲求“依法”而已,更要勇于任事、驱动政策立法,明快赶上世界的脚步;至于各方利益间的折冲,有赖于更柔软、具有弹性的谈判策略,以消弭纷争;面对大众,如何在举手投足间,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使人“有感”,这些都是江宜桦是否能安然抵达2016彼岸的考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