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通信不通邮”时期的实寄封已成历史记录
早在1979年起,大陆邮局就已开始办理寄往台湾信件业务,但由于历史原因,致使台湾邮政当局拒收,海峡两岸的亲友通信需通过港澳或国外的亲友转寄。1988年3月22日,“台湾邮政总局”宣布撤消不准投递大陆来台信件的禁令,这一举措无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后,于4月18日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允许民众寄信到祖国大陆,但又规定信封上寄件人处只能写“香港·内详”,不得写台湾本地地址,信不能直接投邮,而需另加一个大信封套寄,外贴3元台币的省内邮资里面另夹10元邮票作为邮资,寄至台北的5万号信箱,尔后由台湾红十字会统一将信集中寄至香港。在此期间大陆收到的台湾信函,只有香港邮局的机盖红色邮资已付戳。台北市5万号邮政信箱启用后,寄大陆函件成倍剧增,这充分反映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之情是何等的深呵!
5万号信箱只是台湾红十字会特设的邮箱,为民众提供首项有限的邮递服务。这种“间接通邮”的方式毕竟聊胜于无!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这样的信件转递既慢又不方便,给台湾民众频添了许多麻烦。红十字会专门印制的航空信封(“香港·内详”四字印在封上,有红、兰、深兰颜色三种)也显得多余。为了能使“间接通邮”变为“直接通邮”,台湾当局在民众的呼吁下,决定在不违背“通信不通邮”的前提下,从1989年6月10日起,简化对大陆通信办法,民众只需用一个信封,贴上本地发行的邮票,写清收件人和寄件人的地址姓名,直接投入邮筒即可。这些由邮局统一收进的函件,再通过香港转口寄往大陆。为避免邮件遗失,还可用挂号方式交寄。这样做,实质上从“间接通邮”变为“直接通邮”,台湾5万号邮政信箱也于1989年7月7日正式宣告撤销,成为历史载入两岸通邮的史册。
在“间接通邮”到“直接通邮”的一年零一个月又二十一天中,台湾寄往大陆的369万多封的“香港·内详”航空信封已永远成为其历史,对于研究海峡两岸“通信不通邮”时期的中国邮政史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随着97香港和99澳门的回归,两岸同胞共盼祖国早日统一,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当前,收集和研究海峡两岸的集邮史料之士日益增多,抓紧时机收集这一时期两岸的实寄封已引起越来越多邮人的重视和关注。大陆在未通邮时寄往台湾的信件实寄封台湾邮市已高达2300元台币(约合人民币620元),因为它作为一段历史,记录了邮政的全部轨迹,特别是台湾邮政当局在大陆到达信件上涂抹“中国人民邮政”字样和盖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自由民主安和乐利”圆戳的实寄封更是抢手货,这无疑为研究中国邮政史的特殊意义而带来不可预料的价值和史料。除此而外,“香港·内详”的信封也是其踪难寻,有价无货,因为它的史料价值和前者是同等的。在1989年6月10日台湾民众发出的通邮首日封其价更是高高在上,它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从“间接通邮”到“直接通邮”的全部过程,表达了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心声,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不可估量。
(文章转自湖北集邮网 作者方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