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用人智慧到施政表现,马英九过去一年时常被批。不过说到“外交”表现,马英九或许能“硬气”一点。 |
专家点评
潘锡堂:与台美关系类似,过去五年,基本也是台日关系最好的时候,甚至有大幅度的跃进。即使过去一年来因为钓鱼岛问题,台日在渔权问题上有纷争,但最后也有谈判,有渔业协议。其实台日民间交流相当密切,台湾民间几乎没有太多仇日情绪。
孙云:对于台湾渔民来说,渔业协议或许可以让他们的捕鱼作业范围更加宽广;但是对台当局来说,绝对不是简单地“友日”就能实现的事情。从李登辉时代到陈水扁时代,为什么渔权谈判一直没有进展?这与东亚格局的变化很有关系。
自从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激化,日本对台湾在钓鱼岛海域的渔权主张就态度一变。与台湾签渔业协议,日本有很明显的策略性考虑在其中,就是离间分化两岸。没有大陆对钓鱼岛问题的强硬态度,就不可能有台日之间这么轻松就能谈下来的渔业协定。这个渔业协定,并不能简单认为就是台日关系的突破。
台菲渔船事件
跟着舆论走 后招须慎重
5月9日,台一渔船在鹅銮鼻以南海域作业时,遭菲律宾公务船只无端扫射,致一名渔民丧生。与这一突发事件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对马“政府”外事斡旋应对能力的突击考。
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之下,台当局宣布对菲律宾进行72小时通牒,提出道歉、赔偿、惩凶等要求。鉴于菲律宾的反应难以令台方满意,马“政府”随即启动两波共11项制裁,并越过“暂定执法线”展开军演,尽显强势作风。
专家点评
潘锡堂:马英九的表现可圈可点。从后续来看,希望他在坚定立场的同时,能够将制裁坚持到底。另一方面,后续其他反制措施可以缓一缓,密度太高的话,会让自己失去可用的牌,导致后继乏力。特别是马“政府”需要再思考一下美国的态度和作用。
孙云:马英九在渔船事件中的反应,很典型是内部压力影响对外决策。这次台湾民意之所以如此沸腾,颇有 “美国日本欺压我们就算了,连小小菲律宾也敢如此”的怨愤在里面。民间舆论包括反对党的声音,都是要求马英九“硬起来再说”。而马英九又对民意如此在乎,才会响应民意要求冲在最前面,想要挽回一点民意支持度。至于这些反制措施到底合适与否,能否发挥作用,显然是另一回事了。(海峡导报记者 燕子)
原标题:亲美友日制菲看上去很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