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8月28日08:19|来源:海峡导报|字号:
摘要:为了捍卫台南汤德章纪念公园里的孙中山铜像,国民党甚至放言“今日拆铜像,明日拆市府”。 |
蓝营捍卫台南孙中山铜像
原标题:褪色的“国父”在地的孙中山
海峡导报8月28日讯 最近,国民党台南市党部跟台南市政府杠上了!为了捍卫台南汤德章纪念公园里的孙中山铜像,国民党甚至放言“今日拆铜像,明日拆市府”。
这并不是孙中山铜像在台湾第一次被拆,陈水扁主政时,“总统府”里的孙中山铜像都曾被搬走过。其实,从台湾各地的孙中山铜像、新台币上的孙中山头像到台北的“国父纪念馆”,作为民众心中的“国父”,孙中山已经是特殊的历史文化符号几乎无处不在。就连不少台湾高校,都设有“中山学术研究所”。只是时过境迁,作为政治统治符号的“国父”逐渐褪色,倒是各处遗留的相关公共空间(譬如中山公园、中山纪念馆),与台湾普通民众的在地生活融为一体。
从不曾想起却也没忘记
台湾不同年龄层的人士,对这次台南的孙中山铜像存废之争的看法颇有差异。导报记者先询问了三四位年龄在40岁以上的台湾朋友,他们几乎都有点义愤填膺。
有人觉得“被民进党欺负到头上来了”,也有人认为“我们以前路过‘国父’像都要鞠躬行礼,他们怎么说拆就拆”。对这个年龄层的台湾人来说,在他们成长、受教育的过程中,“尊崇‘国父’”是不断被强化灌输的理念。所以,“这拆的不是孙中山铜像,是对过去历史的基本认知”。
换一群年轻人,看待这件事的角度立刻又不一样。家住台南的小郑今年25岁,正在读研的他就说:“其实去那个公园,也不会特别注意到‘国父’铜像。”另一位上班族Winny则说:“台湾的教科书里面,不是都把孙中山写成外国人了,拆铜像有什么奇怪?”
而当导报记者询问这些年轻人,平时生活里还有哪些地方或东西跟孙中山有关,他们竟然要想半天才能说出来几样。“100元新台币上有‘国父’头像。”“台北捷运红线跟绿线的交会站是中山站。”“坐后座要系安全带,也叫‘孙穗芬条款’,她是孙中山的孙女。”想了半天,小郑忽然笑了。他说:“其实生活里充满了与孙中山有关的事情,但是好像铜像就只是铜像,车站就只是车站,反而让人注意不到跟‘国父’有关。”
昔日政治地标变身艺文空间
位于台北仁爱路四段的“国父纪念馆”,是近年来陆客最常光顾的景点之一。走进纪念馆一楼大厅,迎面就是孙中山铜像,左右有持枪“宪兵”护卫。而“宪兵”的换岗表演,则是陆客来此最大的看点。其实很少有陆客知道,这座1972年落成的建筑是为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而建,除了孙中山史迹展室之外,这里还有设备精良的大会堂和久负盛名的画廊,艺文活动才是其主要用途。
而对生活在“国父纪念馆”附近的台北市民来说,“国父”的百年诞辰早已过去,艺文活动或许也与自己的生活不是那么贴近。但这一处占地广阔的宫殿型建筑,却是他们天然的健身、练舞场所。导报记者驻台时每天都要路过孙中山纪念馆,清晨时,这里有许多中老年人在跑步、打拳,傍晚时,则有很多年轻人带着录音机在宽阔的走廊上排练舞蹈。在各种伴奏音乐声里,正襟危坐的孙中山铜像也变得无比生活化,好像随时都会站起来加入打拳的行列。
其实,类似“国父纪念馆”这样,可统称为中山公园的地方,在全球各地超过57处。这些地方曾是很多城市的政治、文化心脏,但后来,无不蜕变为集政治记忆、休闲景观乃至文体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生活空间。去年初的上海双年展,来自两岸的艺术家们就曾联手推出“中山公园计划”,为的就是讨论这个有关孙中山的社会文化现象。
(责编:林浩)
台湾,男子,圣经,圣三一教堂,英语课程,为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