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在台北举办两岸交流30年纪念会

想家·回家·两岸一家

2017-11-30 08:13:26来源:海外网
字号:

听说帮助老兵返乡,人们立刻捐款

1987年6月28日,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在台北金华中学举办“想回家怎么办”晚会。何文德等几位老兵站在台上唱《母亲你在何方》:“雁儿啊,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可有消息?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母爱的温暖永远难忘记,母亲啊,我真想你们……”

歌声并不悠扬,但一唱到“母亲”,台上老兵泣不成声,台下观众哭成一片。这催人泪下的歌声终于撼动了沉重的历史车轮——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自12月1日起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外,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等亲以内亲属的可以申请赴大陆探亲。11月2日正式受理申请的那一天,台北红十字会和高雄办事处凌晨便人山人海,当天2000多人完成申请登记。此后半年,14万人完成了登记。

很多底层老兵经济条件差,没钱回大陆,但只要提到返乡探亲,各界莫不伸出援手。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1988年1月组团到大陆,杨祖珺说:“当时凑不出旅费,我打电话给张艾嘉(注:台湾影星),听说去大陆探亲,她立刻说‘好’,赞助了返乡团的机票。”

时任“退辅会”主委的许历农接受采访时也回忆,为帮助老兵返乡募款,他找到联合报创办人王惕吾。王惕吾立刻同意捐款,捐6000万元新台币(以下均为新台币)外,又举办慈善晚会义卖筹了3000万元。

“活着,已做游子;死了,不能再做游魂”

两岸分隔38年,很多人生前未能等到归期,盼着死后能返乡。高秉涵到台湾时13岁,最年轻的他成了很多同乡的受托人。

1991年5月,高秉涵第一次回山东探亲,行李装着老兵王士祥的骨灰坛。王士祥是他读小学时的校工,外出时被抓壮丁,没和妻女道别就到了台湾。王士祥一直没有再婚,做水泥工赚辛苦钱,后来患肝癌病逝。他临死前交待高秉涵:“万一有天可以回家了,你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带回菏泽杜庄,交给我女儿。”

同一时间,高秉涵还带回另一位同乡桑顺良的骨灰。他这么形容:“桑顺良是警察,一米八的大个子,很帅。人家给他介绍女朋友,他都不见。”直到1978年桑顺良病逝前,将一封写给女友肖娟娟的遗书托付高秉涵,才真相大白。遗书写道:“如果届时你还活着,如果你还在信守承诺等着我,那就把这封信和我的骨灰交给你,再补办一次冥婚吧。如果你已不在人间了,那就请高君协助,把我的骨灰埋在你的墓旁……”1991年5月,高秉涵曲曲折折找到肖娟娟,想不到住在山东农村的肖娟娟同样一直未嫁,两人随即举行了冥婚,几个月后肖娟娟无疾而终。

谈起这些活生生的故事,高秉涵无限感慨。这位体重只有40多公斤的老人,20多年来,已先后抱回100多个10公斤重的骨灰坛。他送父亲的骨灰给儿女,送丈夫的骨灰给妻子,也曾送儿子的骨灰给母亲。1991年,吴全文的探亲申请批了下来,却被查出肺癌晚期,还没启程便病逝了。高秉涵帮他办完丧事,飞到兰州把他的骨灰交给他母亲。吴母热泪满面:“白天盼,夜里盼,盼回来的却是一坛白骨。”但老太太仍表示:“能看到白骨,我也如愿了……”

高秉涵还曾帮忙把骨灰撒在家乡的土地上。朱一凡是菏泽朱楼村人,两岸开放后,他数次返乡探亲。尽管家乡已没有相近的亲人,朱一凡仍再三交待高秉涵,将来务必带他的骨灰回菏泽。2014年4月他过世了,高秉涵遵诺把他的骨灰撒在朱楼村的土地上。

办理骨灰返乡,烦琐的程序有时要花两三年时间,一时取不走的骨灰坛,就存放在家里,坐一夜的火车到偏乡,找不到车还曾夜宿墓地……高秉涵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2012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此后,他接到遍及各省市的来电,请他帮助亲人遗灵返乡。“我从没拒绝过一个委托人,后来抱了几十坛,都不认识。”

就在11月,高秉涵到上海参加活动。抵沪后,又将一坛骨灰交给从南京赶来的亲友。他家中目前还放着几个骨灰坛,等待手续齐备后送回大陆。13岁离开母亲、自山东逃难到台湾的高秉涵说:“我们老兵常说,活着,已做游子;死了,不能再做游魂。”(人民日报记者 孙立极)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30日   18 版)

责编:童芳、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