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陝西江西內蒙古山東吉林移民書畫商城環保縣域創投招商華商創新滾動
2013年09月03日08:13|來源:新民周刊|字號:
摘要:一個甲子前,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權傾一時﹔如今,蔣家凋零落寞,而宋家、孔家、陳家的后人,則十分低調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他們來自“四大家族”,卻刻意回避“豪門”背景。對於先人功過的種種爭議,他們也坦然處之。 |
陳家:豪門隻在傳說中
陳林穎曾說:“現在我們跟孔、蔣、宋家還會偶爾聯系,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會碰到,那時我們會想我們原來是有淵源的,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証人。”
“蔣、宋、孔、陳,他們也是凡人,都有過錯,如今功過均交由歷史評說。他們的沉默裡涵蓋著無奈,他們的沉寂亦是對歷史的交代。”陳立夫的三兒媳婦陳林穎曾平靜講述昔日家族歷史。
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浙江省吳興縣人,歷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組織部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等職,2001年2月8日在台中逝世,享年101歲。而早在1951年,陳立夫的兄長陳果夫就因肺癌過世,終年60歲。
陳林穎曾生在台北,祖籍浙江,是台灣著名國學大師林尹的女兒,也曾是陳立夫的“干女兒”。初中以后林穎曾赴西班牙留學11年,直至取得馬德裡大學文哲學碩士學位,讓她擁有了外向性格和直爽脾氣。陳林穎曾現任財團法人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這個基金會致力於兩岸的醫藥交流和文化教育交流,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都已展開交流合作,陳立夫、陳澤寵生前都曾擔任基金會董事長。
陳立夫有三子一女,長子陳澤安由台灣大學農學系畢業,由於陳果夫沒有子嗣,陳澤安被過繼給陳果夫,陳澤安后赴美國求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知名植物病理學家,如今80歲﹔次子陳澤寧由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后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后在一家公司擔任研發工作,如今已79歲﹔女兒陳澤容16歲時就赴美學習音樂,如今也已72歲。陳林穎曾的先生陳澤寵是陳立夫最小的兒子,是普度大學航空工程系和工業設計系的雙科碩士,畢業后在洛杉磯工作。
1950年,9歲的陳澤寵跟隨父親陳立夫赴美。當時的陳立夫已退出政壇,在美國新澤西經營一家養雞場。“公公的雞場開了好幾年,被燒掉過兩次,還遭遇雞瘟。當時李敖質疑,陳立夫先生怎麼可能打著領帶去喂雞?我先生跟李敖說,你實在不了解我的父親,他相當注重禮儀,又常有人去農場拜訪他,他總不能衣衫不整接待客人,所以他才經常打著領帶做農活。的確,當時孔祥熙、宋子文等很多人都曾去看望他。姐姐澤容訂婚時,爸爸媽媽親手用雞蛋做了3個月蛋糕,招待了150多位客人,還有很多人喜歡我婆婆做的辣椒醬,真材實料、價廉物美。”陳林穎曾用“解甲歸田”來形容公公陳立夫當時的狀態。
在陳林穎曾的印象中,陳立夫在美國的雞場經營得並不好,先生陳澤寵念的是美國公立學校,直到在普度大學求學時都是半工半讀,並依靠哥嫂援助才完成學業﹔而她與陳澤寵的相識冥冥之中仿佛已有定數。“我們之前並不相識,可能是公公婆婆的有意安排,1976年年初我剛好從西班牙回台北,才見到陳澤寵,大家講西班牙的舞蹈和音樂,我們聊了很多,他興趣很廣,對美國很了解,但完全是傳統中國人的思維。那時我23歲,我覺得大我12歲的他成熟穩重、書卷氣十足,讓我很有安全感。”1977年,陳澤寵與林穎曾結婚﹔1982年,他們回到台灣定居,陳澤寵開始創業,開辦自己的電器工程代理公司。
在陳林穎曾看來,公公陳立夫是儒家的推崇者,1969年,陳立夫回台。“蔣介石先生發電報請公公回台灣做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副會長,蔣介石先生任會長。陳立夫先生有本書叫《從根做起》,他認為雖然經濟發展了,但中國文化的根仍需守護。就像他常講的,政治是短暫的,文化的根是永遠的。”
1988年1月31日,蔣經國病逝,陳立夫找到蔣緯國、趙耀東等30多名國民黨元老聯署,提出一個“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的方案,在島內引發強烈震撼。在陳林穎曾的印象中,90年代初公公陳立夫對兩岸交流的態度很積極,陳立夫認為政治可以用柔性方式處理,用文化的根來加強接觸,但李登輝卻予以敷衍和阻撓。陳林穎曾說,陳立夫先生最早就發現李登輝是最不愛中國的,公公曾在便條上寫過“最不願意見到中國統一的就是‘李總統’”,“這個便條大約是1992年寫給‘總統府’資政陶百川先生的,還在我家裡,陶百川當時對兩岸交流還有希望,期望能組織兩岸交流小組。”
在陳林穎曾看來,公公陳立夫晚年的生活簡單而有規律:早晨5點起床,然后是寫毛筆字、看書﹔他很保守,如果有10元錢,往往隻做七八元錢的事情﹔他擔任了台灣中國醫藥學院30年的董事長,為這所學校募款,一直做到過世……“公公組織了一個‘老人會’,原本80歲的老人才能入會,后來老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公公就將‘入會標准’降低到60歲。隻要有走的老人,公公都親自到殯儀館去送行。”
夫人孫祿卿的離去顯然對陳立夫的影響最大。“婆婆畢業於上海美專,喜歡理家,是標准賢妻良母。他們夫妻的感情很好,公公常講,‘愛其所好,敬其所異’。”陳林穎曾說。
陳林穎曾透露,公公陳立夫並未留下多少遺產。“公公更像一位讀書人,很受晚輩尊重,他教導子女們要自食其力,陳家的生活方式跟台灣的普通民眾並無兩樣。公公在台灣天母曾有座房子,是早年蔣經國先生陪他去看的。但買地和造房子的錢由他的4個子女通過每月分期付款支付,婆婆過世后,在1992年,公公將房子賣掉,並把賣房的錢歸還給孩子們。”
“我們一家都沒有再從政。陳立夫先生沒有明說不讓后代從政,但他主張讓孩子的興趣自由發展。我先生回台灣時,蔣經國先生曾找過他,問他是否有興趣為民航局服務,擔任高階職務,我先生表示自己對環境不熟悉實際上,陳家並非認為為官就是榮耀。”陳林穎曾認為嫁入陳家的她並未沒有看見所謂的豪門的奢侈與浮華,先生陳澤寵從來不事張揚,“總是等他做到某個程度時,人家才發現他原來是陳家的兒子。”
陳家第三代孫輩目前共12人,分別在金融機構、醫療工程機構和高校任職,“他們都很杰出,都是哈佛、MIT、普度、斯坦福等名校畢業。”陳林穎曾說。陳林穎曾的長子陳紹誠(Victor)今年27歲,次子陳紹仁(Stanford)今年25歲,兄弟倆在台灣念完高中后到父親的母校普度大學學習工商管理。
去年7月,陳澤寵帶妻兒到北京旅游,其間身感疼痛,8月初陳澤寵住院體檢並接受腫瘤切除手術,術后病情惡化,最后不治身亡。先生陳澤寵的突然辭世,讓54歲的陳林穎曾難掩憂傷,面對記者時甚至幾次淚水盈眶。“我先生在我們家是全能的百科書,他本來想兩年之后退休,現在卻突然離去,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恍然一夢。Victor還未畢業,隻好先休學一年,幫助打理父親的企業。”失去主心骨的家庭彌漫著酸楚氣息,小兒子Stanford幾次跟母親說,媽媽,我打電話給爸爸,他沒有回我電話……后來Stanford突然醒悟,原來爸爸已經過世了。
他們一家四口的最后一次團圓飯選擇在北京飯店,此后來北京,陳林穎曾常願意去北京飯店,還坐以前的那個位子。“它是絕望的傷心地,也讓我有回憶,我在哪裡摔倒,就要在哪裡爬起來。”
有很多的事情讓她必須堅強以對,仿佛遲來的責任。比如,第二次國共和談時,周恩來先生曾經寫了一封信給陳立夫,原件還在陳家。鑒於此,陳林穎曾期望像宋子文的外孫Michael Feng一樣,找尋一個權威的機構來保存陳立夫資料。
1993年,陳林穎曾向“國有財產局”承購陳立夫宿舍后,遭到台灣銀行以無權佔有及必須拆屋還地起訴,經過14年纏訟后,法院判決她敗訴,雖然陳林穎曾一再懇求期望將陳立夫台北宿舍改成文物紀念館,但陳立夫在台北市的故居還是被強行拆除,無奈的陳林穎曾隻有在拆遷現場為故居拍照留影。即便如此,她仍希望通過司法途徑繼續她的抗爭,她認為台灣銀行送交法院的証據,至少有超過兩份以上與“國有財產”和家屬原始資料不同版本,“我們維護自己權益的行為跟一般公民相同,沒想到政府出現偽造文書的嫌疑。在李登輝時代,他們都是用這種手法拿回了政府配給國民黨后代的房子,民進黨時期,這樣的事情仍在延續,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有跡可循。”
曾有人勸陳林穎曾放棄,但她顯然並不准備這樣做。服輸這個字眼有違她的本性。
陳林穎曾還在為購買《中央日報》事宜到處奔走,陳立夫曾擔任《中央日報》第一任董事長,一手創立了《中央日報》,但在今年6月1日,已有69年歷史的《中央日報》因入不敷出而停刊。
“我跟馬英九先生講過想購買《中央日報》,馬英九也表示樂見其成。拿到財務報表我們才能待價而沽,但我卻看不見《中央日報》在操作上的透明化,國民黨的財務報表遲遲出不來,我們買家也無法了解《中央日報》內部的運營狀況。”雖然碰到了一些實際困難,陳林穎曾仍告訴《新民周刊》,基於陳家對《中央日報》相當深厚的淵源和感情,她決心讓《中央日報》繼續存在和運轉。
陳林穎曾第一次見到宋美齡是在她的100歲生日宴會上,站在公公陳立夫身側。看到兩位老人相對,她頓時感覺歷史扑面而來,那種感覺如此洶涌,無以形容。“現在我們跟孔、蔣、宋家還會偶爾聯系,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會碰到,那時我們會想我們原來是有淵源的,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証人。”她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台灣趣聞:
台灣往事:
(責編:林浩)
台灣,孔令儀 四大家族 豪門 1975年 1950年 Kissman 國民黨中央 宋子文 宋曹 陳立夫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