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社会的主要构成及形成概况
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5年,国民党接收台湾后,台湾社会从一个完全的殖民地社会转向与大陆一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此后随着台湾政治经济的变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转变成为台湾特色的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50年代台湾当局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农村的封建经济瓦解,大多数地主不再拥有大量土地而进入城市转化为资产阶级,自耕农成为农民的主体。这不仅使农村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也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6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台湾社会迅速由农业社会变为多元化的工商社会,导致社会结构的第二次大变化。到70年代,已形成所谓的“中产阶级”,台籍资产阶级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壮大。8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推行公营企业“民营化”政策,使公营企业的股权大部分落人本地大资本家的手中,削弱了大陆籍官僚资本家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了台籍资本家的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