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渔村:渔民开工厂
嘉义县东石乡,74岁的吴圳雄如今以养殖蚵仔为业。工厂门前保留的旧船,却是老人家忘不掉的经历。年轻时出海,现在做海产养殖,像吴圳雄这样的转变,在东石乡并不鲜见。
近海和沿岸渔业曾是台湾渔业的重要组成,但随着渔产资源枯竭及人员老化而逐渐萎缩。进入本世纪以来,台湾致力于推动养殖渔业发展,这才有了传统渔村变为“加工厂”的转变。
嘉义县养殖渔业生产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陈振昆说,台湾养殖业也经历了一个转变。开始以淡水鱼为主,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后来出于环保考量,转向以海水或半海水养殖虱目鱼、乌鱼等。
养殖渔业的兴盛也带动了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在嘉义布袋镇的正鑫水产加工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41岁的蔡凤祺。其父原从养殖虱目鱼起步,子承父业的他,如今从事二级加工,每年可以处理逾170吨虱目鱼,生产的虱目鱼丸通过台湾优良食品认证,已卖到了上海。
昔日渔港,如今已见不到清晨出海、夕阳鱼满仓的情景,曾经的繁华逝去,如何转型?当地政府通过整体规划,将渔港打造成休闲观光胜地。嘉义东石渔港如今已成为台湾中南部颇具美名的观光景点,夕阳美景、音乐悠扬,“捕获”众多游人前来休闲度假。
渔业转型:目光投向大陆
不论是在渔村或是码头采访,业者谈到未来的期待和发展,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大陆。
台湾渔会总干事林启沧表示,台湾渔业囿于海洋资源有限等客观条件,未来将持续推动渔业转型发展。扩大两岸渔业交流合作是台湾推动渔业转型的重要一环。
“ECFA对台湾渔业绩效非常卓著,不仅减少了关税支出,降低了贸易成本,也扩大了台湾水产品市场规模,有助于调节产销平衡。2010年,台湾冷冻秋刀鱼销往大陆的数量为2200吨,而2012年达到2.4万余吨。这种‘爆量式增长’,完全有赖于ECFA的推动,体现了两岸渔业交流合作的成果。”林启沧说。
林启沧还说,渔业是两岸非常重要的产业之一,两岸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大陆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广阔,消费力强;而台湾具备技术和经验优势,两岸未来在产业交流、海上保育等领域可以展开更广泛的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