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获到岸,高雄前镇渔港立即卸货。
台湾各县市只有南投一个地方不临海,“靠海吃饭”一直是众多居民的生活方式,远洋渔业则是台湾的特色支柱产业。台湾现有渔港200多个,渔业主要分为海洋渔业和渔业生产。岁月变迁,远洋渔业的作业方式发生了变化,昔日靠海讨生计的渔民更多从事了近海养殖加工。渔村码头依然繁忙,景象却有不同。
台湾渔业现状如何?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日前走访了以远洋渔业著称的高雄和以近海养殖加工著称的嘉义,一探究竟。
远洋渔业:整装再出发
早春2月,记者来到高雄前镇渔港,正巧碰上一艘1000吨级的运搬船“合群号”在码头卸货。一箱箱鱼货被不断用吊网从船上卸下,一落地,船下的工人立刻分拣,然后用传送带直接送到货主的卡车上。
前镇渔港属于台湾远洋渔业基地,是台湾捕获量最多也是船舶吨位最大的渔港。“远洋渔船出海一趟大概需要两三年时间,鱼货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往往会委托‘合群号’这样的搬运船把鱼货冷冻后运回台湾。”高雄区渔会鱼市场专员林祺豪告诉记者,这次刚好碰上“合群号”从印度洋海域回港,运回以鱿鱼和墨鱼为主的1000吨鱼货。
台湾的远洋渔业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目前,年均总产量超过80万吨,总作业船数近2000艘,每年为台湾创造的总产值逾400亿元(新台币,下同)。渔会总干事吴敏贞告诉记者,近年来,远洋渔业面临诸多挑战,台湾远洋渔业积极开拓资源、整合力量,加上台湾远洋船队吨位大、设备先进、续航能力强、基地分布广,还是维持了不错的发展态势。
港口码头因为远洋渔业的繁荣出现了新的“讨海族”,每每有搬运船靠岸,就是他们开始忙碌的时候。这些装卸工收入也不错,记者了解到,他们每天的人均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