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镇》《绿岛小夜曲》 在老歌中凝视台湾

2018-02-01 10:44:20来源:中青在线
字号:

无数个安静的夜晚,那个白天在牛车路上奔波的革命者,一身疲惫地归来,却拉起了小提琴,让南方农村的星空下,漂浮着悠扬的乐音

记者:台湾早期民风是怎样的?能否就书中内容详解?

杨渡:我讲一个远一点的故事。台湾早期移民,海盗兼海商比较多,民风剽悍,暴烈,能打仗。后来的移民是清朝时期过去的,我们叫“罗汉脚”,即,单身汉,都是穷人。他们去哪里奋斗,都比较无畏,敢于穿过台湾海峡的黑水沟。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人刚开始想要攻打基隆,打不过去。五万老百姓自己组成的民兵团练,很耐打,剽悍、善斗、大无畏。

在本书中,我也特地选了《最后的凯达格兰人》为开篇,试着用文学的笔触,描述这个消失族群的历史。他们曾是北台湾最活跃的族群,像南岛语系的民族一样。几千年前,他们流浪而来,定居台湾,有着自己的传说和语言。直到大航海时代,来了许多汉族移民和欧洲人之后,他们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至清朝,终至于在山地住民与平地开垦汉族的夹缝中,艰难抉择。完全被同化。

后来到了日据时期,民风更有改变。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大家初步富裕起来,房地产开始飙升。经济发展起来后,堵车严重,车祸很多,摩托车横冲直撞,断腿的特别多,人都浮躁,容易抓狂。挤在很小的空间,彼此动怒,脾气暴躁,互相吵架——这就是真实的台湾百态。

两岸年轻人:要做《未来的主人翁》

在人潮汹涌的十字路口,每个人在痴痴地等。每个人的眼睛都望着那象征命运的红绿灯。在红橙黄绿的世界里,你这未来的主人翁,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里,寻找儿时的光荣。

记者:罗大佑还有一首经典的老歌《未来的主人翁》,是献给未来的巨作。我们常说,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你怎么看待台湾和大陆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未来?

杨渡:大陆去台湾学习的年轻人,远远比台湾当地的孩子用功。台湾的老师们都知道,大陆学生会不停地问问题,要追寻答案,像要把老师“榨干”。而台湾当地的学生联考考完,大学就备完试了。我自己在大学教过书,跟台湾的老师很熟,台湾的老师对大陆的学生很称赞。这是第一个差别。

第二个差别在于:这些年大陆经济在崛起中,有很多机会,大陆的年轻人对于未来会有更多的想象。无论是台湾的或者大陆的年轻人,他们看见的不是眼前脚下的石头、荆棘,这些他们不怕,他们总是希望寻找到未来的天空,我认为不管如何发展,要帮助年轻人创建一片未来的天空。

我对未来的台湾文化的想象是,拥有海洋般胸襟的岛屿。新台湾文化,应该包容、开创、充满生命力。

记者:你认为在两岸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台湾人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杨渡:这几年的变化,是因为在大陆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台湾慢慢变成了弱势。现在台湾人更希望跟随大陆经济一起发展,希望大陆台湾共同协作发展。

我试着从民间角度写历史的时候发现:台湾年轻人开始走自己的路,崇尚自我奋斗。不管政府天天喊什么口号,台湾年轻人该怎么奋斗就怎么奋斗。他去跑他的项目、开工作室,做自己的事情。

记者:你在书序中说,古老蒙尘的旧报纸,翻开的瞬间,夹在内页里沉埋了几十年的灰尘都飘了起来,一粒一粒,像记忆的精灵;有人说你的志趣在于“想留下历史上那些普通人的容颜”。《在台湾发现历史》中,就是你希望留住的“温情又不失真实”的容颜的侧影吗?

杨渡:所有的生活所留下的痕迹和记忆,都成为台湾历史的一部分。我其实很想写的是:在历史的叙事里,我们应该既看到英雄,也看到英雄底子里他作为“人”的部分——有他现实的艰难和处境。事实上,我的个人化的历史中,这部分更多丰富一些。我在采访时候,往往被这些人的内心感情所打动。所以我说“岛屿的另一种凝视”,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是想从人的角度去“凝视”台湾的历史,真正回到“人”的本身。作者丨郭艳丽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