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物總是發展的。1911年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45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但是要謙虛,不但現在應當這樣,45年之后也應當這樣,永遠應當這樣。” |
今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146周年誕辰,回顧辛亥革命百年滄桑,令人不禁想起杜甫“悵望千秋一洒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無限感觸。放眼海峽兩岸前景,但願彼此發揮政治智慧,借由紀念這個日子,找到雙方政治立場的最大公約數。
胡錦濤於11月8日中共十八大開幕式上作政治報告時所說“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值得深思。
展閱近代史頁,孫中山先生於1911年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當時台灣尚在日本殖民統治中。民國憲法於1947年12月25日開始施行之時,台灣固已光復,與大陸各省同為此憲法第四條所稱“固有之疆域”﹔唯不到兩年之后,民國政府遷台,統治權所及僅剩台澎金馬一隅。
在海峽彼岸,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新中國,改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已非孫中山先生創國的名號,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目前仍刻著“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之頌辭。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乃是海峽兩岸所共同尊崇的一代偉人,這不正是今天雙方可以和平發展、共存共榮的基礎象征嗎?
1956年11月12日孫中山先生90周年誕辰,毛澤東發表了一篇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專文,其中一段寫道:“事物總是發展的。1911年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45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但是要謙虛,不但現在應當這樣,45年之后也應當這樣,永遠應當這樣。”這段話今日讀來令人深思。中國大陸如今真的已經變成一個國力強大的國家了,然而,是不是該自我惕省,於面對兩岸關系時展現謙虛態度?對於全世界應當做出更多的貢獻?
誠如毛澤東當年所說:“事物總是發展的”﹔而今在兩岸互動歷程中,北京應當展現更新的思維,期能正面對待目前兩岸存在的現狀﹔彼此和平相處,互利雙贏,以謀求百姓的福祉。而民進黨亦宜體認、尊重歷史文化的根源,一起為民族復興而相攜相惜﹔這正是兩岸共同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的積極意義所在。
(作者為中華兩岸文經觀光協會創會會長)